查看“关于建设普遍幸福的大同社会的建议”的源代码
←
关于建设普遍幸福的大同社会的建议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4}}“小康社会”是伟大的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规划中国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br> 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br>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br> 实际上,“小康”是儒家学派提出的概念。按照儒家的理论观点,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下一步就是建设大同社会,最终实现天下大同。<br> 建议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始大同社会的建设。<br> <br> '''一、建设普遍幸福的大同社会'''<br>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由此可见,幸福就是人与社会最大的价值,最核心的价值。因此,大同就是共享幸福,也是普遍幸福,大同社会就是普遍幸福社会:每个好人在仁爱的平等社会里,自由地过着有尊严的幸福美好生活!<br> 建设大同社会,就是建设普遍幸福的大同社会。<br> 实现天下大同,首先建成普遍幸福的大同社会,其次建成人类普遍幸福共同体,最后建成人类普遍幸福的世界人民共和国。<br> <br> '''二、普遍幸福的大同社会的理论构建'''<br> 道不争不显,理不辩不明。革命需要理论指导,改革也需要理论指导,建设普遍幸福的大同社会,同样需要理论指导。<br> 为了更好地构建建设普遍幸福的大同社会的理论,建议党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以下三方面的有关理论创新的工作。<br> <br> '''1、逐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br> 伟大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br> 伟大的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提出:“我们认为,共产党、国民党、全国人民,应当共同一致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这三大目标而奋斗。”在《论持久战》中提出:“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br> 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br>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言论自由是人民的基本权利,理应尽快落实。<br> 为了顺利落实言论自由,以免造成混乱。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采取逐步放开的办法,逐渐落实言论自由。建议在专家学者中率先落实言论自由的权利。搭建现实及网络虚拟的学术交流平台,提供给党内外,左中右各种思想派别的专家学者,经实名注册认证后自由发言或发文,进行理论论战。<br> 通过理论论战,应能达成建设普遍幸福的大同社会的理论共识。<br> <br> '''2、开展超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br> 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今天,出现诸多流派。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改革的马克思主义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最具影响力的三大流派。<br> 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源,出自《共产党宣言》以及《资本论》第一卷。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就是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br> 改革的马克思主义源于恩格斯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以及《资本论》第三卷。民主社会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改革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br> 社会发展历史表明,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取得革命的成功。然而,苏联解体及东欧巨变证明,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存在很大的局限性。<br> 扬弃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继续深化改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比较明智的选择。无奈就算专家学者尚且难以严格区分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与改革的马克思主义,平常人就更难区分了。因此,超越马克思主义是更好的选择。<br> 《共产党宣言》提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如今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可见,理论与宪法存在张力,理论与实践亦存在张力。为了加强意识形态安全,为了解除富裕阶层的财产安全隐忧,为了更好地构建普遍幸福的大同社会,开展意识形态理论创新,超越马克思主义,就是时代的要求与必然。<br> 《共产党宣言》提出:“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西方发达国家当今所实行的自由主义及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理论冲突与对抗。当年的美苏冷战,主要根源就是在于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峙。不超越马克思主义,可能会激发意识形态对抗,可能发生新冷战或热战,不利于国家的发展进步,不利于社会和谐,不利于世界和平,不利于大同社会建设。超越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是国家发展与世界和平的必然要求。<br> <br> '''3、完善《大同主义》政治哲学体系'''<br> 有学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借鉴吸收中西方各种政治哲学理论体系的精髓,进行理论创新,构建出《大同主义》政治哲学体系,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超越。理论体系得到一些学者的认可,有学者甚至认为是当今理论超越的最佳方案。详细情况请见3个附件。<br> 建议党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对《大同主义》进行批判研究。在进一步完善基础上,再组织理论界进行评估,看看《大同主义》能否作为指导建设普遍幸福的大同社会的理论体系。如果《大同主义》能有幸通过评估,可以作为指导建设普遍幸福的大同社会的理论体系。因理论体系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构建的,如果党中央和习近平同志同意,不妨把理论命名为《习近平主义》。 <br> <br> '''附件'''<br> 附件一:[[《大同主义》理论创新要点]]<br> 附件二:[[《大同主义》目录]]<br> 附件三:[[《大同主义》全文]]<br> <br> 2022年8月27日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4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关于建设普遍幸福的大同社会的建议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