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余东海:尊卑贵贱之别乃是人类社会之常——差等和平等之辨”的源代码
←
余东海:尊卑贵贱之别乃是人类社会之常——差等和平等之辨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4}} 尊卑贵贱之别乃是人类社会之常——差等和平等之辨 <br> [[余东海]] <br> 作者赐稿 儒家网 发布 <br> 孔子二五六九年戊戌三月廿三日庚子 <br> 耶稣2018年5月8日 <br> '''一''' <br> 儒家尊卑有别的主张,是反儒派批判火力最集中的一个焦点,也是让一些儒家学者不能理直气壮的一大难题。其实,人类既要讲平等,也要讲差等。尊卑贵贱之别乃是人类社会之常,民主社会也不能免,只是有所淡化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力地位则不可能平等。 <br> 《易经系辞上》开宗明义: <br>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br> 这段话阐述了乾坤二元的重大作用、乾坤两卦的重要意义,也说明了天地有尊卑、万物有贵贱的自然特征。“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尊地卑,乾健坤顺,井然秩序,乾坤两卦的道理大义,乾坤二元的性质特点,就这样决定了。尊是崇高,尊贵,尊严;卑是,谦卑,卑逊,顺从。儒家强调仁爱有差等,天地有尊卑。尊卑也是差等,有尊卑差等方有秩序。 <br> 假设天地完全平等,或者天卑地尊,那世界就平面化了,不能成立了。借用系辞的话说,如果天不尊地不卑,乾坤就不定,也就没有后面的一切了。 <br> 《坤文言》说:“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坤阴虽然具有自身的美质,但不宜表现出来,“含之”为贵,这样做是为了“以从王事”,为了乾元的事业。坤阴不是没有条件自成,而是不敢,乾阳有始,坤阴则要代乾有终,完成乾元的事业。这是地道,也是妻道、臣道的道德要求。这就是“卑”。 <br> 万物有贵贱,依次陈列,各得其位。“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从初二到五六,六爻依次排列;从大地到上天,万物依一定次序陈列,贵贱上下就表示出来了。《周易正义》说: <br> “卑,谓地体卑下;高,谓天体高上。卑高既以陈列,则物之贵贱,得其位矣。若卑不处卑,谓地在上,高不处高,谓天在下。上下既乱,则万物贵贱则不得其位矣。此《经》明天地之体。此虽明天地之体,亦涉乎万物之形。此贵贱总兼万物,不唯天地而已。” <br> “此贵贱总兼万物,不唯天地而已。”意谓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皆有尊卑贵贱之别。从自然界的天尊地卑,可以引申出人世间的男尊女卑、夫尊妇卑、父尊子卑、君尊臣卑等。人类如果没有等级差别,没有尊卑贵贱的区别,会导致社会平面化和无序化。 <br> '''二''' <br>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坤关系即男女关系。《礼记》说:“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董仲舒说:“阳者,阴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又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阴道无所独行,其始也,不得专起;其终也,不得分功。”(《春秋繁露•基义》) <br> 男女、夫妻、父子之道亦同于天地阴阳之道。阴阳关系是“阳尊阴卑”、“阳贵阴贱”,君臣父子夫妇同样是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和夫尊妇卑。 <br> 区别尊卑贵贱,以维护政治、社会、家庭秩序,是礼制的重要功能。《礼记》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上》)礼是用来判定亲疏关系,解决嫌疑问题,区别同异,辨明是非的。朱熹集注:“嫌疑,谓事有同异而可疑者也。” <br> 《礼记》说:“子云: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礼记·坊记》)礼是用来表明嫌疑、辨别隐微,为人民提供道德规范的。所以贵贱有等级,衣服有差别,朝廷有秩序,人民能礼让。章疑别微,《礼记集说》:“疑者,惑而未决。微者,隐而不明。惟礼足以章明之、分别之也。” <br> 董仲舒说法类似:“凡百乱之源,皆出嫌疑纤微,以渐浸稍长至于大。圣人章其疑者,别其微者,绝其纤者,不得嫌,以蚤防之。圣人之道,众堤防之类也,谓之度制,谓之礼节,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制,朝廷有位,乡党有序,则民有所让而不敢争,所以一之也。(《春秋繁露度制》) <br> 董仲舒又说:“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春秋繁露·奉本》)《礼运》说“礼本于太一”“礼本于天”,故说“继天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取之于阴阳,故说“体阴阳”。礼施之人我,各有其处,各得其宜,无礼则不合情理,故说“慎主客”。安排尊卑、贵贱、大小之位分,区别外内、远近、新故之等级,都是礼的功用。 <br> 荀子说:“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故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此先王之道也。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荀子·君子》)荀子将先王之道即王道政治和礼乐制度的要义概括为:“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 <br> 元朝加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之碑文说:“父子之亲,君臣之义,永惟圣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只要有人类在,就要讲父子之亲;只要有政府在,就要讲君臣之义。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时代,仍然需要政府,仍然存在君臣关系,仍然必须君君臣臣。政府首脑就是君,各级官员就是臣。有父子和有君臣,就有尊卑之别。 <br> 君民关系,主权在民,治权在君。论主权,民为贵;论治权,君为贵;论道德,儒为贵。唐太宗在为《晋书·宣帝纪》所作的史论《晋宣帝总论》中说:“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说得非常好。主权在民,不影响君民尊卑有别。就是民主制度下的民选总统,自有其巨大权力和崇高地位。 <br> 还可以加一句:道德之重,儒家在上。主权在民,治权在君,教权在儒。儒家圣贤道德最高,天爵高于人爵,儒家高于君臣更高于庶民。 <br> 或说:“人生于世间,但能享获人格的平等与自由,而受他人之爱护与尊重,此世便为天国,若再有男男女女的思想,而尊之卑之,是封建思想一大弊病!” <br> 答:平等与自由,都有其适用范围。反对男男女女,不是平等而是平等主义。所谓男男女女,就是男的要有男的样子,女要有女的样子。男男女女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兄兄弟弟一样都是良性秩序的必须,普适于一切时代。反掉这一切,男不男女不女,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妇不妇,兄不兄弟不弟,政治社会家庭无序化,此世便为地狱。 <br>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论语季氏篇》)礼乐是制度,征伐是战争,天下有道,君君臣臣,礼乐征伐由国家元首批准,理所当然。如果诸侯卿大夫甚至他们的家臣都能擅自修改制度、发动战争,天下就乱套了。 <br> 班固说:“古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自卿大夫以至于庶人,各有等差,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周室既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桓文之后,大夫世权,陪臣执命。陵夷至于战国,合从连衡,繇是列国公子,魏人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资治通鉴汉纪》)西周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进入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齐桓晋文之后,礼乐征伐自大夫乃至自大夫之家臣出。进入战国,列国公子弄权当政,愈趋愈下,先是诸国战乱,丛林化;然后暴秦一统,地狱化。 <br> 《中庸》说:“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不是天子不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和考订文字。这是为了保证天下车子轮距一致,文字字体统一,道德规范相同。 <br> 虽有天子之位,若没有相应的德行,不能制礼作乐;虽有天子之德,若没有相应的地位,也不能制礼作乐。朱熹《集注》引郑氏说:“言作礼乐者,必圣人在天子之位。”这种规定,有助于保障政治、社会、道德的基本秩序。当然,时代不同了,这个要求太高,只适合于三代,三代多圣贤多圣王也;不适合于后代。秦汉以后,“必圣人在天子之位”才能建设礼乐制度,那就罕有改制建制的希望了。 <br> '''三''' <br> 同时,儒家差等、等级是良性的,尊卑贵贱不是绝对的,男女、君臣、父子、夫妇既有尊卑之别,也有平等之义。 <br> 首先,作为人这个类的人高平等,从本性上说,人人皆有良知,人人良知平等,即“人人皆可以为尧舜”。所以,尊卑之中又有平等之义。天尊地卑,然地亦在天,地中有天,乾坤有别而不二。例如夫妻之间,夫尊妻卑,然尊卑中又有一定的平等。《说文解字》解“妇”字:“婦之言服也,服事於夫也。”又解“妻”字:“妻,與己齊者也。”可见夫妻既有差等,又有平等。 <br> 《礼记·内则》“聘则为妻”句,郑玄注:“妻之言齐也,以礼聘见问,则得与夫敌体。”“敌体”也可称为‘齐体”。《白虎通嫁娶》说:“妻者,何谓?妻者,齐也,与夫齐体,自天子下至庶人其义一也。”齐,即平等、相等义,意谓妻子与丈夫处于匹配齐等的地位。《白虎通嫁娶》又说: <br> “在家从父母,既嫁从夫,夫殁从子也。《传》曰:“妇人有三从之义也。”夫妇者,何谓也?夫者,扶也,扶以人道者也;妇者,服也,服于家事,事人者也。配疋者何?谓相与为偶也。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诗》云:“不惟旧因。”谓夫也。又曰:“燕尔新婚。”谓妇也。所以昏时行礼何?示阳下阴也,婚亦阴阳交时也。” <br> 妇人有三从之义,这是卑。但作为母亲,在儿女面前,又有尊贵的一面。儿女对父母亲要一样尽孝道。昏时行礼,表示以阳下阴,阴阳交接。 <br> 婚姻有亲迎之礼,即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也是以阳下阴。杜佑《通典·第十八天子纳妃后》记载:“夏亲迎于庭,殷于堂。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白虎通嫁娶》说:“天子下至士,必亲迎授绥者何?以阳下阴也,欲得其欢心,示亲之心也。” <br> 汉朝时男女平权观念较后世浓厚。东汉名士樊英生了病,于是妻子派婢女去探问,樊英竟起身下床答拜。有人不免诧异,樊英就解释说:“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后汉书方术传》虽然一般夫妻日常相处不会如此迂腐拘谨,然窥其一斑,亦可见当时夫妻平等观念之流行。 <br> 阴阳、男女和夫妻之间,偶尔尊卑倒过来,乾坤颠倒,反而吉祥。如泰卦,地天泰,乾下坤上,大吉大利。 <br> 其次,卑者自有尊严,尊者应该谦卑。《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礼记·曲礼上》)礼的精神,自我谦卑而尊重他人。即使小摊贩也有人格尊严,也要予以尊重。 <br> 谦虚和威严不矛盾。官员一方面要有官威,包括德威和权威,一方面要谦虚谨慎,谦恭敬民,平易近人。谦卦彖辞说:“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孔颖达疏:“尊者有谦而更光明盛大,卑谦而不可逾越。” <br> 《韩诗外传》也强调了谦德的重要,说:“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善;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故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近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br> 益卦彖辞说:“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损上益下,侧重于物质和经济利益,也包括礼贤下士和亲民爱众,体察民意。这是政治王道,光明无限。屯卦初九象辞说:“以贵下贱,大得民也。”自上下下,也是谦德的体现。谦卑和尊严,相反相成。这个道理,反儒派和西化派很难理解。 <br> 又其次,尊卑贵贱可以因德而变。转变的关键在德。尊贵者缺德就会卑贱化,桀纣就是典型,从天子之尊,因为缺德而性命不保,不如奴隶。卑贱者有德则可以尊贵化。如孟子所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伊尹、傅说从奴隶到宰相,都是卑贱者因为德才兼备而尊贵化。 <br> '''四''' <br> 儒家以有德为尊为贵,以缺德为卑贱。孟子说:“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即使君王,也要尊德乐道。 <br> 君王、皇帝、天子及公卿大夫等概念,本是爵称,也表德才。帝王地位最高,道德要最高,责任也最重。真正的帝王,必须德称其位,德位相称。帝王的称号,是用来表明功德的。帝王号令臣下的资格,根源于其道德的高大。《白虎通》说: <br> “帝王者何?号也。号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号令臣下者也。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礼记·谥法》曰: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在称王。帝者天号,王者五行之称也。皇者何谓也?亦号也。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之总,美大称也,时质,故总之也。号之为皇者,煌煌人莫违也。烦一夫、扰一士以劳天下不为皇也,不扰匹夫匹妇故为皇。故黄金弃于山,珠玉捐于渊,岩居穴处,衣皮毛,饮泉液,吮露英,虚无寥廓,与天地通灵也。号言为帝者何?帝者,谛也,象可承也;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 <br> 爵位高低与德行才干成正比。除了天子,公爵爵位最高。孔子说:“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论语》)公正无私则人民喜悦。公之下为卿,“卿之为言章,善明理也。”(《白虎通》)特别明白事理,善于彰明道理;卿之下为大夫,“大夫之为言大扶,扶进人者也。”进贤达能,选拔贤能。 <br> 公、卿、大夫、士爵位有别,是因为道德不同。董仲舒说:“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号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敦其礼义,使善大于匹夫之义,足以化也;士者事也,民者瞑也;士不及化,可使守事从上而已。”(《春秋繁露》卷十) <br> 天子公卿大夫之所以尊贵,是因为他们德性高尚,所尊所贵者在德。所以孟子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孟子·告子上》)如果没有仁义忠信,人爵就不值得尊重了。 <br> 董仲舒对策说:“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近者视 <br> 而放之,远者望而效之,岂可以居贤人之位而为庶人行哉!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易》曰:‘负且乘,致寇至。’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患祸必至也。”(《资治通鉴·汉纪》)天子大夫,君子之位。如果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追求财富利益,就是德不配位,难免有后患和灾祸。 <br> 责任感是道德一大要义,道德意味着尊贵,也意味着责任。尊卑与责任成正比,愈尊贵,责任愈重大。男性、丈夫、父亲、君主比较尊贵,所承担的责任也比较重大,在道德上、事业上和工作生活中,都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所谓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纲举目张。舜帝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论语·尧曰篇》)天下有问题,人民有问题,天子都要承担责任。 <br> '''五''' <br> 平等与差等,相反相成,两面一体。只讲差等不讲平等,那是极权主义的恶性等级制,有秩序而无自由;不讲差等只要平等,那是平等主义的丛林化社会,有自由而无秩序。故儒家既反对等级主义,也反对平等主义。 <br> 孟子指出:“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天下万物没有相同、同等的。不齐,就是差等,就有尊卑贵贱之别。这句话是孟子批评农家许行时说的。许行依托神农氏“教民农耕”之言,主张“种粟而后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可称为小农经济平均主义---属于平等主义范畴。 <br> 带领门徒数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汉间打草织席为生。滕文公元年,许行率门徒自楚抵滕国。滕文公划给他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经营效果甚好。儒家陈良之徒陈相及弟陈辛从宋国来到滕国拜许行为师,摒弃了儒学观点,成为农家的忠实信徒。同年孟轲游滕,遇到陈相,展开了一场史上著名的儒农论战。 <br> 孟子在批判其思想时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 <br> 孟子指出,物品的价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蓰: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甚至千倍万倍。倘若把它们合在一起等同看待,是扰乱了天下。孟子举例说明,如果巨屦(做工粗糙的鞋)与小屦(做工精细的鞋)同价,谁还肯做小屦呢? <br> 墨子也是平等主义者,遭到荀子的批评。荀子说:“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有少而无多,则群众不化。”(《荀子·天论》) <br> 荀子同时批评了慎子、老子、墨子、宋子四人学说的错误。慎子只有后退没有前进,群众就没有了前进的方向;老子只知委曲求全而没有进取,高贵和卑贱就没有了分别;墨子只讲平等而不讲等级差别,政令就难以实施;宋子只知寡欲而不知人有多欲的一面,就难以教化群众。 <br> “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齐,平等。畸,不齐。大家都绝对平等,地位完全一样,谁也无权指挥谁,政令自然就无法推行。荀子又说:“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一,众齐则不使。”(《荀子·王制》)名分相等就无法统属,权势相齐就不能统一集中,大家地位相当就谁也不能支配谁。 <br> '''六''' <br> 男女有别,夫妇有别,内外有别,理所当然,礼所当然,天经地义。男主内女主外,这是家庭之内外;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这是政治之内外。 <br> 儒家在政治上,一方面强调“王者无外”,天下一家。《公羊传·隐公元年》:“王者无外,言奔,则有外之辞也。”何休注:“王者以天下为家,无绝义。”这是公羊大义,也是儒家政治共识。《礼记·礼运》说:“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这是对“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最好的古典诠释。 <br> 另一方面,儒家又强调华夷之辨,似乎矛盾,实无矛盾。董仲舒说:“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为以外内之辞言之?言自近者始也。”王道最终目标是天下一统,但王道的运行和大同的实现有一个由内向外的扩张过程。在此过程中,须有内外之别、严夷夏之防。 <br> 平等主义者很难理解长幼有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夫妇有别、内外有别的重要性,不明白平等与差等各有适用范围的道理。 <br> 平等主义在男女间有如下表现:反对从夫居与从父姓,宣扬从妻居的优越性,主张女性冠姓权或自由选择姓氏,鼓励女性参军和参与各种高强度社会劳动,要求女性赡养自己的父母,不主张女性出嫁,鼓励单身与丁克家庭……诸如此类婚俗改革,貌似尊重女性,其实既不利男更不利女,并制造女性苦难。 <br> 平等主义、女权主义的泛滥,并未给女性带来美好幸福,恰恰相反,让女性越来越丑陋和悲苦。民国已经男不男女不女,四九之后变本加厉,更加人不人鬼不鬼。女性普遍阳亢化凶狠化,男性大多阴毒化奴性化。男人固无尊严,女性更加卑琐、卑微、卑贱! <br> 平等主义最容易被极权主义利用。两者貌似相反,其实互依,所谓相反相成。平等主义口号越流行的社会,极权主义最容易成功,原因在此。 <br> 很多人知道马学是极权主义学说,很多人不知道马学更是民粹主义学说,将平等、民主等概念扩大化、主义化,使它们从自由的价值从属演变为自由的敌人。民主主义、平等主义、平均主义都属于民粹主义范畴,与极权主义最为配套。马学又将两者结合得特别天衣无缝,圆满无瑕。文革时人民日报有社论说: <br> “无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根本对立的,是不能和平共处的。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一切剥削阶级、消灭一切剥削制度的革命,是要逐步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的最彻底的革命,这不能不遇到剥削阶级最顽强的反抗。”(1966年6月1日人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br> 这段话堪称平等主义的经典表述,后果天下皆知。平等、民主一旦扩大化主义化,往往有极权主义相依而起。古今中外造反派,或以民粹始以极权终,或一开始就是民粹、极权双轨并行,原因在此。 <br>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历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现居广西。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出版有学术著作:《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大良知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儒家大智慧》(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论语点睛》(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春秋精神》(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四书要义》(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大人启蒙读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4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余东海:尊卑贵贱之别乃是人类社会之常——差等和平等之辨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