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他曾担任上海市委常委,迫害过很多干部,1982年被判刑”的源代码
←
他曾担任上海市委常委,迫害过很多干部,1982年被判刑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5}} 在复旦大学历史系的过往中,有一个人堪称极为特殊的存在,如今已是耄耋老者,每月能够领取到微薄的退休金,他便是朱永嘉。 如果你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实则并不稀奇,而要说起当年影响朱永嘉人生轨迹的那几个人,熟知历史的人一定会感到触目惊心,他们便是: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 看到这,你自然会明白,曾经新中国最为动荡的岁月成就了朱永嘉,而他的人生也因此走向没落,最重要的是,这位曾担任过上海市委常委的文人,借由他之手,不少干部遭受过迫害,甚至在1976年局势向好之时,依旧选择负隅顽抗。 有人说,朱永嘉的前半生注定沦为了时代的牺牲品,他的每一次选择都有着被时代裹挟的悲哀,虽说他的人生历程的确没什么可以借鉴的积极意义,可从这个视角回看当年那段特殊的历史,还是值得后人多多深思的。 1931年,出生在江苏无锡的朱永嘉,平凡的家境还是让他接受了不错的教育,长大成人后,通过自身努力,他被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录取,在建国之初,这样的人才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而朱永嘉也不负众望,尤其在秦汉史、三国史、明史方面造诣颇深。 [[文件:朱永嘉01.jpg|600px]] 大学毕业后,因为优异的成绩,朱永嘉被留校任职,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如若没有动荡时期的到来,他大概率会成为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翘楚。 可就在此时,十年特殊时期毫无征兆地席卷了中华大地,朱永嘉的命运也因此被改写。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中一篇《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出现开启了动荡时期的序幕,而这一篇署名姚文元的文章恰恰是朱永嘉帮助其完成的。 从那之后,朱永嘉得到了姚文元一伙人的重用,进入上海市委写作组并成为了直接领导,在此之后,他还创办了《学习与批判》、《朝霞》等杂志,深度参与并主导了动荡时期的舆论导向。 此时的朱永嘉可谓平步青云,虽说他的工作关系、组织关系还都隶属于复旦大学,还身为复旦党委常委。 最巅峰时,朱永嘉身兼数职,出任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革委会常委、市委写作组组长、上海市革命大批判写作组总负责人。 在他的回忆中,姚文元一直都很欣赏他的才能,也对他很是尊重,不曾指责或辱骂,就连朱永嘉创作的文章也几乎一字不改地发表。 [[文件:朱永嘉02.jpg|600px]] 可努力的方向错了,所有的努力都会成为错上加错的存在,在成为姚文元一伙人的智囊之后,1974年,在姚文元的指示下,朱永嘉利用舆论工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批现代大儒”、“批周公”的浪潮,甚至影射与诬陷周总理。 1976年10月6日,姚文元等一行人终于被铲除。 10月8日,朱永嘉先后来到《文汇报》、《解放日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上海分社布置任务,还提出了“四个还我”以及“一月革命风暴万岁”等口号。 10月12日,就在中央准备派出工作组进驻上海前夕,上海市常委召开会议,一众人商量对策时,朱永嘉又站了出来:“打嘛,干嘛,打他个巴黎公社,虽败犹荣!”还提出要广播告全市全国人民书。 好在,当时在上海主导风向的马天水、徐景贤、王秀珍一行人,经过权衡利弊后没有选择负隅顽抗,而朱永嘉也就没能翻起更大的风浪。 此时的朱永嘉深知局势已发生天翻地覆,不久之后,自己也会大难临头,可此时的他内心却极为平静,回到家后,他对老母亲做了一番交代:“看样子,我可能会被关一段时间,时间还不会太短,给我送点书来吧,买《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一类的,我好带到里面去读,不用太担心,肯定是没有性命之忧的,党内没有杀头的先例!” 之后的朱永嘉被安排去往日本仙台进行访问,原本可以借此机会流亡海外,可他还是选择登上回国的航班,下飞机后便被带走进行隔离审查,在提篮桥监狱整整待了5年。 1982年,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朱永嘉做出正式宣判,以“反革命罪”判处他14年有期徒刑,服刑期间,他依旧坚持在狱中研究历史。 1988年,保外就医的朱永嘉得以回到上海老家过着平静的生活,虽说59岁的他编制还在复旦,却也不再算是复旦的老师,每个月可以领到200块钱的退休金,学校还给他发了一张图书馆的借书证,对于这样的安排,朱永嘉感到很知足。 [[文件:朱永嘉03.jpg|600px]] 再后来,他得到了一份长期给台湾三民书局整理古籍的兼职,还为《唐六典》、《容斋随笔》、《春秋繁露》等古籍做注释,才算有了更多的收入。 2009年,经魏承思引荐,朱永嘉被推荐给上海商业精英讲历史,从这一点来看,他的历史学科造就依旧是有目共睹的。 虽说过去种种到此已经尘埃落定,可很多人对于朱永嘉当年的选择依旧抱有疑问,最主要的是,以史为鉴的他如何会在当初做出负隅顽抗的选择,与历史中诸多相似事件做类比,朱永嘉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是在作茧自缚。 有关于这个问题,朱学勤曾无数次追问朱永嘉,在他口中:“人家待我不薄啊!”源于此,朱学勤才会对朱永嘉有着这样一番评价:“士为知己者死,这就不是1948年入党的共产党人了,而是巴黎公社油彩下的中国古士人。” 不过,当年中国历经的十年风雨,对于太多人来说是浩劫也是噩梦,这也注定了朱永嘉当年的坚持是不可取的。 如今的朱永嘉已是一位92岁的老者,虽说没能重新回到讲台,他的很多著作还是得到了肯定,比如《读史求是》、《晚年毛泽东重读古文内幕》、《论曹操》等等。 一路的波折还是让他活得通透不少,而他当年选择勇敢面对过错还是值得肯定的,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我不想跑,一人做事一人当,做人这一点骨气总要有的吧!”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不知朱永嘉的选择是否会改变?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5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他曾担任上海市委常委,迫害过很多干部,1982年被判刑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