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三个“共同体””的源代码
←
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三个“共同体”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5}}新华社2021-06-05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着“共同体”责任意识,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动力。 万物并育: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们耳熟能详的这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提出的。 实践出真知,理论之树也常青。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将“草”纳入成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我国草原约占国土面积的41%,是主要江河源头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要保障黄河安澜,必须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 2020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强调。 字数五变六、六变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一是尊重自然规律,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二是处理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关系,以水定绿、以水定林、量水而行。 习近平总书记说:“有些地方种树还林,把农耕地改了,有些地方不适合改造沙漠,反而花高成本去改造,这些都不行。首先要做好研究、搞好规划,朝科学的方向去改造,不顾实际就会南辕北辙,赔了夫人又折兵、竹篮打水一场空。” 生态文明新形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100多年前,面对突飞猛进的工业文明,马克思忠告说:“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 随着史无前例的工业化进程,面临严峻的国内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中国也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挑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类文明要往哪里去,中国怎么办?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先进的政党,总能在最迫切需要的时刻,直面时代提出的问题并作出回答。 2020年12月29日拍摄的位于海南省儋州市的莲花山景区,这里曾是一座废弃矿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2013年5月24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正式写入根本大法。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针对时代重大问题,站在人类文明发展高度,中国共产党人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这是执政自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创造性转换。 联合国原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说,从工业革命开始,环境总是服务于发展。如何既让几千万人摆脱贫困,又保护他们的自然环境,平衡似乎不可能实现。现在这一切该改变了。在中国,生态文明理念被提升为国家战略,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全新概念。 环球同此凉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路径 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这样紧紧联结。美丽地球家园作为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路径。 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沙尘暴以及雾霾没有国界。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共同建设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使“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天下为公”中国思想获得了时代的绿色底色。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个多月前,4月30日,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场合作出重大宣示、阐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主张,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这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承担国际责任、展现大国担当,以正确的义利观,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生态文明路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也是中国人民给人类未来的绿色答卷。 主笔:王立彬 监制:赵承 策划:霍小光 统筹:邹伟、董峻、王绚 视觉 | 编辑:杨文荣、郝晓静、唐兴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8066229610578058069&item_id=8066229610578058069&to_audit_timestamp=2021-06-05+09%3A51%3A20&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三个“共同体”]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5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三个“共同体”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