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中医对“魂、魄”的认识”的源代码
←
中医对“魂、魄”的认识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5}} 上医至道(新祝由科创始者) 我们生活中常说:魂儿丢了、魂飞魄散、魂不附体。那么,什么是魂?魂有什么作用?魂若生病当如何治疗? 什么是魂? 01 魂,亦是神。 《说文解字》中说:“魂,阳气也,从鬼云声。”《内经》对魂的定义是:“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者,神之别灵也”。 关于魂的来源及其与神的关系,《四圣心源》中说:“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现其阳魂;盖阳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阳气全升,则魂变而为神。魂者,神之初气,故随神而往来。”意思是说:阳气初升而未旺之时,在肝中转化为魂,待其完全上升,阳气大旺之时,则入心而变成神。魂与神本质上都是阳气。魂是阳气上升转化为神的过程中的过渡性产物,它是神的初始状态,因而能跟随神气往来。 02 魂,亦是气。 万物皆为气。《论衡》说,“魂者,精气也”,魂也不例外,亦是气的一种形式。正如《周易》所言,“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气化为物,物变即成魂,仍不离乎气。 魂的作用 中医认为,魂藏于肝,以肝血为濡养。 为什么“肝藏魂”?《内经》曰:“肝藏血,血舍魂”。 其意有二: 一方面,血是魂活动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血是魂之舍。 何为“舍”?舍者,居室也。换句话说,魂就象一个居客,以血为舍,以血为涵,以血为养。 由此,如果魂出了问题,我们就习惯地说“魂不守舍”。 魂有两个主要功能: 伴随心神活动而产生思维意识; 影响人的睡眠质量。 01 魂与睡眠 睡眠,即“阳入于阴”,阳气潜藏入脏,人就会进入睡眠态。这个过程与魂相关。民国大医唐容川说:“夜则魂归于肝而能寐。”但若肝中有邪气,魂不得归,就会导致肝魂妄动,出现卧不得安、夜梦纷纭的症状。正如《灵枢》所言:“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唐容川说:“梦乃魂魄役物,恍有所见之故也。” 《金匮要略》又进一步说道:“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因此,一个人睡眠不好,夜梦纷纭,若是因邪气伤肝所致,治法当以祛邪安魂为主。 生活中有这样的事情,明明处于将醒状态,意识渐清,但却支配不了身体,想动动不了,几经挣扎才能动。这是什么病呢?从中医来分析,这是梦魇?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恐非少数。这是肝所藏的魂出了问题。 亦有人会梦游,醒来一无所知。还有人说梦话,醒来问之,却完全不知道。这些都是魂出了问题吗? 从中医来分析,梦魇是神动而魂不应,故欲动而不能动;梦游是人在梦中游行而神不知;梦呓则是口说梦话而神不知。这三种均属魂动而神不知。因为魂不能随神往来,不能与神相互乎应,所以会出现“神昏则魂荡”。 因为“肝藏血,血舍魂”,我们临床治疗因魂不安所导致的梦境纷纭、噩梦、怪梦、梦话、梦游等症,均当从肝论治,结合其他症状体征,或以肝为主,或配伍镇肝、敛魂之品,如龙骨、磁石、龙齿、珍珠母之类。 02 魂与恍惚 有时,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感觉精神恍惚,思维不清晰,欲断却不能断,这是怎么回事呢?何谓“恍惚”?是指思维不能集中,谋虑功减,甚至思维散乱,谋虑不能。恍惚与魂相关吗? 我们知道,“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人能“谋虑”,即与魂相关。可以说,“谋虑”是魂的作用。当一个人心烦意乱、六神无主、坐立不安、谋虑不能时,我们最常用的形容语是“失魂”,这种说法实际上直指中医魂的本义。 03 魂与幻觉 有的人容易出现各种幻觉,比如幻视、幻闻、幻听等等。那么,幻觉与魂相关吗? 幻觉也属于精神疾患,夏子益《奇疾方》云:“凡人自觉本形作两人,并行并卧、不辨真假者,离魂病也。”由是观之,魂的病变不纯粹是现代心理学范畴的问题,也包括某些精神问题。 《人身通考》说:“神者,阴阳合德之灵也。惟神之义有二,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智思虑之类皆神也。”以上梦中惊骇、恶梦、梦游、梦呓、梦魇、恍惚、变幻、游行等病状也都是魂出出问题,显示出魂具兴奋、主动的阳性特征。 04 魂与魄 《内经》中讲“魂魄”,很多中医人就不愿意谈“魂魄”,因为这与民间所言的“魂魄”字眼一般,似是巫术、迷信,不是正宗的中医学术。 事实上,“魂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中医概念,并非唯心的,亦非迷信。二者有什么关系呢? 《左传》云:“人生始化曰魄,即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又云:“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孔颖达注解说:“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所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朱子语类》谓∶“人死则魂魄升降,日渐散而不复聚矣。” 综合以上几段的大意:魂魄生来即有,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为可附形与气的不同精神形式,不能离开人之形气而独立存在。若人的机体死亡了,魂魄也将随之而消解。这样说来,魂魄其实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05 道家的“三魂” 神仙家把魂一分为三,并根据三者属性上的差异逐一命名。宋代《云笈七签》载:“夫人身有三魂:一名胎光,太清阳和之气也;一名爽灵,阴气之变也;一名幽精,阴气之杂也。”认为人服用丹药后,能看见自己的三魂。 《云笈七签》还对三魂各自的性情做了逐一介绍,其中说道:第一魂胎光,属之于天,常欲得人清净,欲与生人,延益寿算,绝秽乱之想,久居人身中,则生道备矣;第二魂爽灵,属之于五行,常欲人机谋万物,摇役百神,多生祸福灾衰刑害之事;第三魂幽精,属之于地,常欲人好色、嗜欲、秽乱昏暗、耽著睡眠。三魂各有生辰、居所、嗜好等,人要想“百邪不侵、疾病不萦”,需“不为三魂所制”。 晋代养生家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记载:“师言欲长生,当勤服大药;欲得通神,当金水分形。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 “丢魂儿”是怎么回事? 民间常说“丢魂儿”,这是伪科学吗? 生活中所见,若有的孩子出现“丢魂儿”,其症状多为发烧、腹泻、手足发凉、精神呆滞等等。对于“丢魂儿”,常用的对治手段叫“收魂儿”。所谓“收魂儿”,多是取病人的衣服,到丢魂的地方呼唤他的名字,一路唤回后,再将衣服穿在患者身上,之前的症状常常会不治而愈。 相信不少人都曾碰到“丢魂儿”这样的事情,若能按“收魂儿”的方法去做,效果也非常好。这又当如何解释呢? 对于“丢魂儿”,现代医学认为是精神病,通过输液、用药来治疗,疗效甚差,且其方法远远不如“收魂儿”简便易行,且经济实惠。试问,“收魂儿”仅仅是“心理暗示”吗? 当我们不懂“收魂儿”的实质时,就斥之为迷信,这其实是一种对事物不求甚解便予以歧视的做法。 魂病的治疗思路 01 为什么魂是阳性的? 按上文所述“肝藏血,血舍魂,那么,魂就有了自身的阴阳属性。一般以阴血为涵者,其性多属阳,魂亦如是。正如《说文解字》所言:“魂,阳气也。” 02 养肝血以舍魂 肝血舍魂。肝血属阴,魂属阳。二者的关系,可以理解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要想让魂安和,就要养足肝血,肝血充足,则魂有所舍、所涵、所镇而不妄行游离。尤其是睡眠时,人静则血归于肝,魂得血养自不妄动。反之,若肝阴血不足,魂失所涵、所镇,就易自浮而动,不受神的支配,不能随神往来而见以上诸般病象。 若以卦象论之,肝对应于震卦。震卦之象,一阳在下,二阴在上。魂即是震下之一阳爻,血似震上之两阴爻。魂舍于血中,即阳藏于阴之下。 又因魂属阳,故魂动之病,除肝阴血虚外,亦可因肝火、肝阳之热扰而动,此为同气相求。临床所见,凡虚衰或重病之人,若更兼有火热扰之,则有阳虚阳浮之虞。 魂之病,从治疗角度,多心与肝、神与魂并治;治其本多滋阴补血,清火潜阳。治其标则安神定魂。药物则因魂易浮越而多选具镇敛作用之琥珀、龙骨、牡蛎、朱砂等。若病为它脏腑所及,则兼治它脏腑疾患。 小结 一方面,魂影响着我们的健康。肝藏血,若肝藏血充足,魂能随神往来,则我们的精神意识便可正常发挥作用,可以正常入眠。如果肝中有邪气,或受到惊吓,导致魂不能潜归于肝血之中,则会出现多梦、夜寐不安等症,重者可导致惊厥、腹泻、手足发凉等。 另一方面,魂不仅是一个中医概念,亦已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比如,《内经》明言:“肝藏魂”,肝又主谋略;胆为腑,虽不藏五神,但与肝相表里,协助肝做出决断。因此,生活中我们责备某个人做事不周全时,常会说“缺魂儿”或“魂少”,其道理即源于《内经》。 对于这些相应的疾病,必须找到背后的原因,很多疾病针灸也是治标不治本。当药物、针石达不到理想效果时,只依靠药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时,传统中医有一个科叫祝由科,从天医的角度可以进一步解决一些疑难病症。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发布于 02-28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5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中医对“魂、魄”的认识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