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追思江燕生”的源代码
←
追思江燕生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一,杨小村 哭燕生 曾经二小两无猜, 越秀花黄蓓蕾开。 同伴军旗初长成, 熔炉烨烨暖胸怀。 比肩跨过石牌桥, 六载同窗岁月寒。 忽临风暴荒唐至, 探索人生《怎么办》? 高歌一曲长征路, 结伴攀登朱砂冲。 茨坪灯火不眠夜, 古树黄洋展雄风。 为寻真相赴外滩, 南京路墙乱塗鸦。 戍垦从戎道不同, 佳音鸿雁到天涯。 半世友情犹昨日, 突接骑箕讯匆匆。 泪洒珠江三万顷, 心香一瓣奠燕生。 自古人生多疾难, 砥砺前行志弥坚。 天堂无苦虹化去, 依样爱心满人间。 二,麦漪芙 燕生终于离我们而去了 2019.12.7号,她微信告诉我,她得了人见人怕的升结肠癌并且下周二即将在中山一院手术,当时我在清远,除了鼓励她外,我承诺返广州后去探望她,12.30号我到她家探望她,术后她瘦了很多,但人很精神,还要骑单车出门买菜。当时她告诉我,癌细胞已转移了4个淋巴结,但她不会放弃。我送给她一本书《每个人的战争》,这是法国一位医生所著,他以自己18年抗癌的经历告诉人们,抵御癌症的有效生活方式。书的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并非每个人都会患癌,但癌细胞存在于每个人体内,抵御癌症,是每个人的战争。燕生看此书后给我一条微信:好书,很受鼓舞,我一定不放弃。去年10.4号她电话给我,说几个女同学约了在东园宾馆饮茶,邀我参加,她当时很高兴告诉我,她8次化疗后一切指标正常。我当时在深圳,她还承诺待我返广州她请我饮茶。去年12.9号班里部分同学聚会,之后我与杨卫路去医院探望她,那时她精神状态巳很差了,尽管我当时带着口罩,她还时认出我了,为了鼓励她,当时我说:你要好起来啊,你承诺要请我饮茶的,她笑了笑(这就是她留给我的最后印象),其实我内心很心酸。 燕生对我父母很尊重,她只要返附中,一定会去看望他们,那时我在海南岛,家信中不只一次出现:今天江燕生来过家里。我爸爸晚年入住12人民医院,燕生去探望过三次,那时我爸爸近距离记忆已开始有点糊涂,但远距离记忆很清晰,他居然记得燕生曾带过弟弟去找他帮忙理发……总之他们两人有共同的聊天话题,在我心里,我早就认定她是文革中没有为难我爸爸他老人家的学生之一。 燕生虽是干部子弟,但为人真挚,厚道,乐于助人。我女儿读研究生时,学生借阅书藉一次2本并限期归还,那时燕生在中山医图书馆工作,她以她的名字帮忙我女儿借阅书藉,一次多本……燕生走了,真是太多的怀念,再回首,与燕生相处的点点滴滴,会烙在我的脑海中。 三, 陈惠鸣 人的一生,遇到能让你敬重的人的机会,不一定是很多的。燕生同学就是这样一位好同学、好大姐。说起来,5年同学(三年高中、两年文革)我和她说过的话,不知有没有5句。但正如麦漪芙所说,燕生“为人真挚,厚道,乐于助人”。她的平和、柔顺的亲和力和魅力,深深的植在我们的心中。尤其直到现在,尽管一事无成,不少“八旗子弟”还是那么自以为是,燕生的品质就更显得像真正的高素质的“贵族”一样,风姿绰约,令人亲近。祝愿燕生同学走好,我为我能有这么一位好同学而感到自豪。 四, 廖国钊 (一)我们和燕生同学初中3年高中3年,文革2年,都在附中,算是老同学了。 90年代初我参与了她母亲苏毅发起的扶贫助学活动,我们彼此都增加了了解。1979年1月中越边界战快要打响之前,燕生同学给我来了一封信,她要上前线去了,我记得那是一封充满了激情的信,信的最后她写道:如果我回不来,咱们就永别了。 虽多年过去,每念及此,我都不禁动容。哪有岁月静好,有人砥砺前行。我们在家里读书上班,他们在前方流血流汗。 当时还有一个小插曲。华师一个老师借给我一本英语书,我又把它转借给了燕生,不久她就上前线去了。这个老师催了我好多次还书,我都还不出来,少不了被那个老师责怪了一大通。我当时也天天期望,祈祷燕生他们都能够平安的回来。万幸,我认识的亲友都安全回来了。 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燕生那时候怀着第二个孩子,还积极要求上战场。读读她的丈夫写的一段话: “1978年11月,我先江燕生一个多月到广西前线指挥部,当时参战的41军组建战时野战医院,我爱人求战心切,渴望战场环境下的实战体验,在她妈妈苏毅的鼓励下,隐瞒身孕,积极报名参加了157医院手术队,随41军参战。” 每次聚会每次饭局从来没有听到过燕生同学吹嘘自己的光荣,这更是难得的可贵品质。 所以,我们每年的八一建军节,都要纪念燕生同学,也要向参军,做工人,都是好样的。 愿燕生同学安息。 (二)正如大麦回忆的,燕生同学对老同学,不管初中高中都很长情,而且惠及他们的父母家人。我记得七十年代末,有一次她跟我说,她去华农几次,探望林本栋的爸爸,给他带去一些中药,因为林老教授那时候患了癌症。我一听,很惊奇,林老教授跟你八竿子打不着边,你怎么想到去探望他?后来一想,这就是江燕生!她就是她,别人学不来的。林本栋与我们初中同班,燕生那时候在医院工作,有一些信息上和药物上的便利,她马上就想到要介绍给需要的人,老同学的爸爸林老教授。对同学、对老师,怀有自然的真切之情,这就是江燕生。 (三)再忆燕生 大约2004年左右,在她母亲的新居,她拿出一本书给我看。那是杜高的书《又见昨天》。杜高的妻子就是李欲晓,附中的同学。书中写一群充满热情的文学青年无端地被打成了胡风分子,牢狱之灾几十年,吃尽苦头。李欲晓写了一段话很动人,大意是:没有归来,没有青春,没有爱情,那个青年没有回来。 言谈间,我觉得燕生爱憎分明,平等待人,充满了对苦难的人的同情和对历史的反思,正如大家所回忆的那样。洛阳纸贵。燕生千叮万嘱,今晚你就要看完,明天还我,后面还有人等着看。 幸好那时天下太平,没有战争,我第二天就如期把书还给她了,我还说想联系李欲晓感谢他们写了这么好的书。燕生说我最近才去北京探望过他们。但他们最近外出,等他们回来我再跟你联系他们吧。 几年后我特地买了杜高的两本书《又见昨天》和《生命在我》。 觉得特别的珍贵。现在书端端正正地摆在我的书架上,随时可以翻阅,我就想起这是燕生同学介绍我看的。 我心里想:上次你上前线枪林弹雨都安全的回来了。想不到这一次,你的生命之火熄灭,我们是真正的永别了。
返回至
追思江燕生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