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我的乡愁亲情”的源代码
←
我的乡愁亲情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4}} '''(一)我的乡愁亲情小记'''(文) 我刘其欣。我的家乡是粤东梅州兴宁市。<br> 我于1948年9月24日(农历8月12日)在现兴宁市一联村管岭大刘屋出生,直到1965年初中毕业我在兴宁老家居住、学习、生活了整整十七年。这里有我祖屋、祖祠和先人的墓地,有我童年少年的成长记忆和小学初中的读书经历,还有我热爱的客家风情和挂念的亲人挚友!离开家乡五十多年来,我始终保持了对家乡和众亲的热情关注和密切联系。我坚持常回家乡看看。早期主要是看望父母和长辈,父母故去后主要是扫墓祭祖、敬老会亲,带一家子认知乡下亲戚,促进大家族和谐发展,并游览家乡风景。<br> 我永远感恩父母养育和兄姐关爱之情!<br> 我一直为祖宗的荣耀功德和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感到骄傲和鼓舞!<br> 我积极为改善家乡环境美化和维护家族和谐进步作出努力!<br> 我陆陆续续创作了一些有感乡愁亲情的诗词作品和留念照片。<br> 谨以此汇编成美篇表达我的乡愁亲情的回忆和纪念! 欢迎众亲关注和提出意见,<br> (2019年6月) '''(二)我的乡愁亲情诗作(一组)'''<br> 1、幸迎两放转家运 父工碾布号千钧,<br> 母事耕耘勤出名。<br> 辛劳难移贫苦命,<br> 卖儿送女搏生存。<br> 幸迎两放转家运,<br> 奋发争先翻了身。<br> 后辈而今多出息,<br> 先人泉下可欢欣。<br> 【父亲曾在乡下做过碾布工,能用双脚踩重达二百斤的大碾石在布辊上来回转动,他有个外号“千钧”,大概是由此而起。家里因人多、收入少,比较贫穷,加上迷信等原因,故在解放前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分别被卖、送他乡。母亲曾对我说,要不是解放,我也是这种命。我幸运伴随新中国一起长大!两放,即1949年的解放和1978开始的改革开放,这是中国人民命运的两大转折标志,家世更得此幸运。2004年举行女儿结婚仪式,从乡下和各地来祝贺的亲属欢聚一堂,此欢乐情景使作者联想起在家境艰难时期辞世的父母,不禁无限感慨。特写此诗记之。】 '''2、少年在乡下的日子''' 小时我是孩儿王,<br> 好友齐齐活动常。<br> 除夕屋村清扫遍,<br> 中秋篝火耀天光。<br> 假期山上拾柴粪,<br> 农事田头送稻秧。<br> 难得干塘抓大鲫,<br> 众亲称赞少年强。<br> 转身半世春秋过,<br> 既往乡风愈觉香。<br> 今夜祠堂尊席坐,<br> 鬓衰尽是昔朋郎。<br> 【农历正月十三是乡下祖屋的“响丁节”。是夜在祠堂大聚餐,全屋六十岁(虚岁)以上老人可免费入席并安排上席。2007年此日我离家42年第一次回来过此节并坐上席,浮想联翩,感触甚多,作此诗记之。篝火,是乡下中秋夜的一种风俗活动,那时我和小伙伴们拣来很多柴草放进窑里烧,火光冲天时赏月的人们就非常兴奋。干塘,是乡下把池塘水抽光以取得塘泥作肥料等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干塘时,人们可下去抓鱼虾。鬓衰,意取自唐贺知章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br> '''3、青梅竹马别情新'''<br> 一根扁担的故事<br> 感慨当年离故里,<br> 青梅竹马别情新。<br> 送根扁担挑行李,<br> 上刻铮言意味深:<br> 莫忘勤劳传统美,<br> 保持朴素老家魂。<br> 乱时信物失无影,<br> 唯有精神总在心。<br> 【1965年夏,我被广州华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录取。离开家乡时,同村某友送我一根上刻有“勤劳朴素”四个字的扁担,我把它带到广州的学校。后来发生“文革动乱”,那根扁担丢失了,但我心里一直难忘这番情意。 】 '''4、欣祈复美故乡园(故乡祖屋)'''<br> 古老大屋临城关,<br> 座北朝南向圣山。<br> 三栋两横围龙转,<br> 禾坪水井大塘连。<br> 松林后岭荫无影,<br> 杂乱房居挤满盘。<br> 今闻建设新村社,<br> 欣祈复美故乡园。<br> 【有数百年历史的祖屋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半圆形三栋两横转围龙大屋,座北朝南,面向当地著名的佛教圣地神光山。屋南面是正面,一字摆开有五扇大门,中门最大,门顶上墙悬挂一块因祖先救济灾民有功德而被清廷授予题词“恩荣”的奖匾;从正门跨进里面是三大厅两天井布局的祠堂,祠堂上厅供放先祖牌位和一座“恩荣” 龙雕金匾。大门东西两边对称各有两厢门。可进入里面走廊及两边排列规则的房间。大屋门前面是广场,也是打(晒)谷场,客家人称禾坪;禾坪东南角有一口供全屋村人饮用水源的水井,与禾坪、水井相邻接的是一口几乎与屋体建筑面大小对称的半圆形池塘。屋北面背靠一座小岭,面积比大屋加禾坪、池塘的面积还大。岭顶面平坦,原生长很多高大的松树,孩提年代我和小朋友们常在松树林里追逐玩耍。可惜的是在1958年全民炼钢的“大跃进”年代,岭上筑起炼铁土高炉,我亲眼看到,家家户户砸铁锅、拔铁窗枝,把这些铁料都贡献出来作了土高炉炼铁的原料,同时把松林所有树木都砍伐来做了燃料。当时人们有一种疯狂的热情,并没有考虑到这是一种浪费,更是一种对环境的破坏。荒凉的岭顶后来开荒成为种番薯的旱地。再后来,乡亲们纷纷抢占岭上土地建房,现在那里已密密麻麻建筑起一座座小屋、小楼,虽然改善了各小户人家的居住环境,但由于没有统筹规划,凌乱无章,整个祖屋原体现对称、整洁、交通便利、绿树成荫、充满生态和谐和浓郁文化气息的环境已被严重破坏了。每当我回乡看到祖屋这样的景状,心里就有一种无奈的悲愤。近些年我和其他离开家乡在外工作生活的乡亲一起参加捐款为家乡修建道路和修饰祖屋,贡献微薄的力量,但要彻底恢复理想生态环境只能期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决策的实施了。】<br> '''5、恩荣不忘小平功'''<br> 老乡亲家里悬挂邓小平画像 当年单干流通活,<br> 遭批投机行不通。<br> 改革放开容反正,<br> 乘风破浪竞先锋。<br> 勤劳致富来称赞,<br> 造福乡村得敬崇。<br> 高挂伟人标准像,<br> 恩荣不忘小平功。<br> 【这位老乡亲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乡下曾用自行车载货等为生计,在当时竟被批判为“不务正业”、“走资本主义道路”等,经常受到干预、排挤。改革开放后他得到发展机会,成为当地勤劳致富的典型。在他家里醒目位置悬挂着一幅邓小平画像。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没有邓小平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 '''6、九载乡童勤学路'''<br> 乡读日子 足龄小个读书难,<br> 大泪嚎啕闹过关。<br> 母口钵粮匀一角,<br> 儿餐盐饭满全盘。<br> 聪明发愤成功上,<br> 德智要强进步先。<br> 九载乡童勤学路,<br> 孜孜不倦苦为甜。<br>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乡下读小学、初中。那时新生入学不仅要报年龄,还要量身高。开学那天,老师因我个小不让我进课堂。我哭闹了一场,加上村里人来说情,学校才勉强把我收下“试读”。那时家境较穷,乡下又实行“公社”化,遇上困难时期,人人按定量供应口粮,劳动力的口粮多些。那时很少有肉菜吃,几乎餐餐吃炒盐拌饭。母亲为了让我吃得饱些,常把自己按口粮蒸的钵饭匀出一块到我的饭碗中。大概是这些经历对我刺激吧,我学习非常刻苦、发愤,取得较好成绩,并担任班干、团干乃至校学生会主席职务。1965年初中毕业后,考入省城名牌学校读高中。】 '''7、清明节回乡扫墓'''<br> 清明时节纷纷雨,<br> 纸炮烛烟照旧飞。<br> 一岁一场亲族会,<br> 相思此刻甚相宜。<br> 【父母去世后,每年清明节家族众亲都举行扫墓祭祖活动。早期由大哥、三哥自行组织。近二十几年,在广州的我和五哥也常回来参加。活动后众亲聚吃饭,在大哥乡下家中摆席,大哥去世后多在城区酒店进行,由侄子轮流操办。以上费用主要由我承担,众亲自愿支持。我是很乐意的,因为这是感恩先辈也是促进众亲和谐相处的机会。<br> '''附文:2019年清明节返兴宁乡下敬老会亲小记'''一一 【4月4日上午两女儿分别从中山、深圳下班后赶回广州和我们会合一起,然后于下午二时多由大女儿开车奔向兴宁市。由于塞车误时至晚上8点半后才到预约的联康威尼思国际酒店。这家传称五星级酒店,规模很大富丽豪华,到此令我第一感觉家乡兴宁变化太大了,中心城区已几倍扩大,高楼林立,街道宽畅,行驶的尽是各式品牌轿车,已无险象百出的三轮摩的车,而且配套建有如此高档的酒店,真是了不得哦!第二天即4月5日是正清明节日(因为又是初一,按乡俗不宜上坟,故在乡下的亲们在此前一天就完成了扫墓祭祖现场活动)这天中午我们按常例在一饭店安排了亲聚会餐,开了三围台,在兴宁的我辈直系各家成员或代表都来了计有三十多人参加,一年一度的这种相聚,大家都很高兴,畅谈亲情乡愁,都有很多感概。至4月6日中午我们离兴返穗的这一天半时间里,我们还抓紧回大刘屋老家一趟,这是”兴宁十大古民居”之一,我在这里出生并长大到广州读高中时才离开。我走访慰问了所有还健在的亲兄嫂姐与姐夫(共8位)。这些长辈都得到各家子女很好的照料,其中年逾九旬的大嫂生活已不能自理,她的4个儿子便按月轮值陪伴照顾起居。邻居几位大娘见到我都称赞我这几个侄子诚孝尽责做得好,这令我十分感动。(注:一个月后,大嫂无疾而终,享年九十岁,是至今本家族最高寿者。)我们还应邀参观了3位侄子、2位侄女、1位外甥在兴宁碧桂园等新潮小区的高楼居所。各小区环境优美,室内家装精致豪华,令我刮目相看。他(她)们都已是四、五十岁的人了,这是他们经过许多年的奋斗努力才得来的幸福生活。我为家族众亲保持诚孝品德和取得良好业绩感到非常骄傲和欣慰!还值得一提的是,4月6日早上在酒店聚亲饮茶时还碰到了几位多年未见的初中同学,都感到意外高兴!他们也是回老家扫墓的。这几年两女儿虽然自身事务繁忙但都坚持陪送我们回兴宁老家过清明节,一起参加敬老会亲,今年也是!这使我感到十分心满意足。在此感叹一句:清明祭祖好一节,敬老会亲正相宜!感谢众亲我们此行的欢迎和支持!祝福族亲世代繁荣幸运!】(2019.4.6) '''8、感悟祖宗功勋'''<br> 楚河汉界棋盘立,<br> 天下三分演义成。<br> 万马千军韩信将,<br> 千方百计孔明神。<br> 同心同德赢家国,<br> 惟善惟仁得亿民。<br> 先祖功勋多炫耀,<br> 吾生感悟夜难眠。<br> '''9、祖屋有清廷奖的“恩荣”匾'''<br> 皇匾恩荣挂上殿,<br> 祖宗功德耀民间。<br> 赈粮千石连三辈,<br> 善举情怀世代传。<br> [2013年8月] '''10、想起孔明''' 策画专家数孔明,<br> 三分天下一图清。<br> 若然后主非阿斗,<br> 大汉复兴或可成。<br> (创作于2012年8月22日) '''11、游兴宁老城区和神光山景区'''<br> 城门跡旧,<br> 街市楼新。<br> 新颜旧貌俱迎春。<br> 大王石鼓年年祭,<br> 兴旺安宁梦永存。<br> 神光普照,<br> 大地清淩。<br> 围屋亭亭炫典型。<br> 莫道家居移四海,<br> 乡愁总是最关情。<br> 【今年清明节回故乡,顺便游览了兴宁城关和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振成门、永泰关两处古迹依然保留半世纪前的记忆。而神光山却有修饰一新的变化,公园广场宽阔庄严,辉煌高尚,“神光山”、“兴旺安宁”金字高悬大门牌坊。登半山上,不见记忆中的石古大王(一直以为是一块大岩石),看介绍才知石古大王是姓石、姓古的两位抗敌护乡的英雄,这里已兴建了石鼓大王庙供祭祀。登上新建的望兴楼远望,城区高楼林立,道路四通八达,一派开发景象;客家围龙屋随处可见,特色明显。有感,作此诗记之。】(2015.4.6) '''12、一场联想'''<br> 庶民出彩高皇帝,<br> 顶天立地大汉朝。<br> 三杰尽用绝代圣,<br> 大风歌扬盖世飚。<br> 童稚恋读两演义,<br> 钢花缘写平生骄。<br> 拼搏无悔強国梦,<br> 诗与远方心气高。<br> 【读习近平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中,网友传来一套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故里沛县的经典照片和文献,令我浮想联翩,不禁产生缅怀先祖振兴中华之感。史传刘邦总结自己时曾感言:“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功成回故里曾作《大风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回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两演义"指《西汉演义》和《三国演义》。《钢花缘》为我所创作的感世诗集。】(2016.7.3) '''13、参加侄孙罗迪帆婚礼有感'''<br> 出身家境一般般,<br> 育儿成才不简单。<br> 节衣缩食供书久,<br> 十载寒窗竞考先。<br> 幸福来之真不易,<br> 艰辛历尽倍觉甜。<br> 殿堂婚礼排场艳,<br> 欣贺新人齐向前。<br> 【2015年6月14日回兴宁参加侄孙罗迪帆的婚礼。他出身于一般工薪家庭,十余年间父母艰苦奋斗,供他进广州名校——华师附中读初中至高中,成为我隔代校友。他后来考入中山大学读本科至研究生毕业。这在家族和乡下传为佳话!他也很争气,在广州读书期间曾多次获奖学金。由于学业成绩优异,读研毕业前就被某大公司预录用。】 (2015年6月16日)<br> '''14、阅微信群亲友传来外游照'''<br> 春节窝家天下游,<br> 千姿百态眼中收。<br> 黄山松树传国典,<br> 老屋醒狮寄乡愁。<br> 东亚滑冰显勇气,<br> 西欧踏雪炫风流。<br> 更喜众亲康且健,<br> 心宽无限老没忧。<br> 【今年新春遇严寒天气,没有外出旅游,但通过微信群收阅了许多亲朋好友发来的节日喜庆游览视频,别有一种足不出门知天下之感,特作诗记之。】(2016.2.11) '''15、 贺侄子东乔迁永泰华庭新居'''<br> 民族豆庄木艺场,<br> 坚韧睿智竞争強。<br> 海司机房七条库,<br> 郑州唐社佳斯堂。<br> 楼房馆所装簧靓,<br> 京豫辽津曾名扬。<br> 兄弟相伴攻一业,<br> 有苦有甜情缘长。<br> 辗转南北返齐昌,<br> 转型合作做沙场。<br> 客家汉子事新业,<br> 山东阿妹共担当。<br> 精育润章学端正,<br> 怡然恬淡家风香。<br> 兄弟互励增神志,<br> 乔迁永泰福绵长。<br> '''对联''' 子承祖上恩荣,双挑南北装潢业,四面学贯通。 <br> 东合弟兄心力,共建小康繁华园,八方做顺利。 【侄子东喜迁新居,堂侄子龙专写贺诗两则和对联一付,表述了兄弟走南闯北打工的经历和情谊。上述诗和对联是我按照他们要求对原稿修改而成。】(2016.2.15)<br> '''16、喜看老家赏灯节视频'''<br> 老屋赏灯,<br> 烟花狂放。<br> 龙狮劲舞掀红浪。<br> 谁家生仔最高兴?<br> 瞧那阵仗炫威样!<br> 辛苦一年,<br> 辉煌梦想。<br> 光宗耀祖祈兴旺。<br> 大城痛绝鞭炮声,<br> 视频聊解顽童望。<br> 【兴宁客家“赏灯节”盛况有大过年的传统说法。收看子侄们传来老屋过节狂欢的视屏,仿佛亲临现场,心潮澎湃。记之。】<br>(2016.2.20) '''17、清明节游兴宁老城区和神光山公园'''<br> 城门跡旧,<br> 街市楼新。<br> 新颜旧貌俱迎春。<br> 大王石鼓年年祭,<br> 兴旺安宁梦永存。<br> 神光普照,<br> 大地清淩。<br> 围屋亭亭炫典型。<br> 莫道家居移四海,<br> 乡愁总是最关情。<br> 【今年清明节回故乡,顺便游览了兴宁城关和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振成门、永泰关两处古迹依然保留半世纪前的记忆。而神光山却有修饰一新的变化,公园广场宽阔庄严,辉煌高尚,“神光山”、“兴旺安宁”金字高悬大门牌坊。登半山上,不见记忆中的石古大王(一直以为是一块大岩石),看介绍才知石古大王是姓石、姓古的两位抗敌护乡的英雄,这里已兴建了石鼓大王庙供祭祀。登上新建的望兴楼远望,城区高楼林立,道路四通八达,一派开发景象;客家围龙屋随处可见,特色明显。有感,作此诗记之。】(2016.4.6) '''18、朋友传《兰亭序》询吾名出处有感'''<br> 有朋传阅《兰亭序》, <br> 竟现“其欣 ”入古章。<br> 既喜小名源典雅,<br> 更明大义自知强。<br> 人命无常几许坎,<br> 三生有幸快然长。<br> 莫言老至当悲悯,<br> 放眼黄昏耀百祥。<br> 【今日有朋友说仿书《兰亭序》 时发现内有"其欣 “两字, 指为我名出处。那年代乡下生儿起名要征询家族中有文化的长者,这或许有可能的,但已无从考证了。不过对此我还是很兴奋。特抄(晋)王羲之《兰亭序》全文以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br>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br>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br>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br> 谨作感想诗以上,记录此幸事。】 (2017.4.27) '''19、生辰与国庆同日有感'''<br> 生辰国庆同今日,<br> 百年幸运此缘深。<br> 我比新朝长一岁,<br> 国得解放我翻身。<br> 国势中兴我成长,<br> 有国有我溢衷情。<br> 平生无悔唯勤奋,<br> 逾近黄昏逾爽明。<br> 【今年十月一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周年国庆节,刚巧也是本人69岁之农历生日,真有数百年一遇之幸运感哦。特作此诗记之。爽明:明白。明 李贽 《四书评·孟子·尽心上》:“文字爽明直捷。”】<br> (2017.10.01) '''20、七十岁生日逢中秋节有感'''<br> 生日连年逢大节,<br> 欣欣快乐自昭然。<br> 既欢七十古稀过,<br> 亦喜合家赏月圆。<br> 吾辈勤劳伴盛世,<br> 心安理得荐轩辕。<br> 诗与远方仰首叹,<br> 梦追星斗奋空前。<br> 【今天,中秋节,也是我公历生日。上一年10月1日,国庆节,也是我农历生日。生日连年逢大节,甚感幸运,此缘此份,奇乐无比! 特此作诗记之。词语解释:轩辕,借指中华民族。鲁迅 《集外集拾遗·<自题小像>诗》:“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br>(2018.9.24) '''21、清廉香彻世代爽'''<br> (读网传《万庆良的学生时代与“官场教父”》一文有感)<br> 梅州才子万家仔,<br> 学而入仕本无殃。<br> 一失足陷琵琶洞,<br> 心野欲狂丧天良。<br> 荣耀光环化黑影,<br> 生儿不孝此殊痒。<br> 清廉香彻世代爽,<br> 贪腐臭遗众亲疡。<br> 【我在朋友圈发表此诗后,在广钢上班时的一位领导发来如下的感言:“两个客家仔,都根正苗红,才华四射。一个仕途亨通,不惑之年成了高官,2010年46岁当选广州市市长,2011年底成为广州市委书记,风光了十几年,最后在50岁双规进牢獄。真是几多风流几多折堕。万家村声誉受损。另一个客家仔深耕企业,埋头苦干几十年,不为名利为企业做大做强奉献了美好年华,60岁光荣退休,遊山玩水夫妻乐,70岁学制作美篇,开创新的写作冲动。活得潇洒,活得精采,活得幸福,为刘家家族添光采。”近些年我每次回乡下会亲都提及此情况,希望众亲理解、支持,保持家族勤劳清廉不懈奋斗传统。值得庆慰的是父母生养传下共10个儿女43个孙辈都是诚信朴素做人,以勤劳奋斗求得幸福,没有一人有罪案在身。】(2019.5.27)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4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我的乡愁亲情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