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奶头乐理论”的源代码
←
奶头乐理论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4}} 奶头乐理论(Titty Tainment) '''什么是奶头乐理论''' 奶头乐理论的前提: 社会动荡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 奶头乐理论的描述: 由于生产力的不断上升,世界上的一大部分人口将不必也无法积极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为了安慰这些“被遗弃”的人,避免阶级冲突,方法之一就是制造“奶头”、喂之以“奶头”——使令人陶醉的消遣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比如网络、电视和游戏)填满人们的生活、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令其沉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思考能力、无心挑战现有的统治阶级。 “奶头”的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发泄性娱乐,比如开放色情行业、鼓励暴力网络游戏、鼓动口水战; 一种是满足性游戏,比如拍摄大量的肥皂剧和偶像剧,大量报道明星丑闻,播放真人秀等大众娱乐节目。 '''奶头乐理论的来源''' 这一概念来自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 美国旧金山曾于1995年举行过一个集合全球500名经济界、政治界精英的会议,与会者包括萨切尔、老布什、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惠普、Sun微系统的老板等等,该会议的主旨在于为全球化的世界进行分析与规划。会议上,与会者一致认为全球化的高度、快速、激烈的竞争将使全球80%人口"边缘化",而这80%“边缘化”人口与20%搭上全球化快车的人口之间的冲突将成为今后的主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Sun微系统的老板格基表示,届时将是一个“要么吃人、要么被吃”的世界。布热津斯基也及时献计献策,创造了一个新词汇——tittytainment“奶头乐”,英文titty“奶头”与entertainment “娱乐”的组合,意指要使彼80%的人安分守己,此20%的人高枕无忧,就得采取温情、麻醉、低成本、半满足的办法卸除“边缘化人口”的不满。 '''奶头乐理论在中国''' 在中国,更适合Titty Tainment的翻译或许是“肥宅乐”,“肥宅”是一群只满足于待在家中,用电子游戏、虚拟社交或者膨化食品、碳酸饮料麻痹自己的人,他们抵触现实社交与工作,宁愿一个人孤独终老。大多集中在20-30岁的年轻群体。 '''关于对奶头乐理论的质疑'''[1] 可疑的出处:“奶头乐”真是布热津斯基提出的? 在中文世界介绍“奶头乐理论”的文章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篇应该是吴晓波于2017年6月撰写的。 吴晓波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旧金山举行过一个集合全球500多名经济、政治界精英的会议,其中包括乔治·布什、撒切尔夫人、比尔·盖茨等大名鼎鼎的全球热点人物。精英们一致认为,全球化会造成一个重大问题——贫富悬殊。这个世界上,将有20%的人占有80%的资源,而80%的人会被‘边缘化’。届时,有可能会发生马克思在100年前所谓的你死我活的阶级冲突。” 吴晓波继续写道:“布热津斯基表示,谁也没有能力改变未来的‘二八现象’,解除‘边缘人’的精力与不满情绪的办法只有一个,便是推出一个全新的战略‘tittytainment’,即在80%人的嘴中塞一个‘奶嘴’。” 在中文世界中能找到的最早的关于“奶头乐”的叙述出自作者俞力工。 '''俞力工关于“奶头乐”的描述''' 从文中可以看到,俞力工对信息出处的说法非常模糊,只说“笔者忆及”。到底是他自己亲自参加了这个大会,听到了布热津斯基这么说,还是他印象中听别人说过这件事?我们无从得知。 在英文世界中,暂时没有任何一家具备公信力的英文媒体、机构网站、学术期刊提到过布热津斯基的这一“理论”。我们更是无法找到布热津斯基本人对这一“理论”的任何表态。 在谷歌搜索tittytainment这个词,出来的结果大多是中文或德文的。原来,最早介绍这一“理论”的,是两名德国记者汉斯-彼得⋅马丁和哈拉尔特⋅舒曼。据说,当时他们得以参加在美国旧金山的费尔蒙特酒店举行的这场会议。会后,他们将见闻写在了《全球化陷阱(Die Globalisierungsfalle: Der Angriff auf Demokratie und Wohlstand)》一书中。 据说,布热津斯基的“奶头乐理论”就来自这本书。但即便这本书中确实有此记录,它也仅仅是一例孤证。 根据搜索到的资料:这场于1995年9月底举行的会议,名为“The State of the World Forum”,此后每年都举行一次。会议官方网站介绍中确实提到,布热津斯基是此前会议的参加者。但介绍中还提到:会议和全球多家媒体达成了合作。也就是说,它并不是只有两个德国记者才能参加的闭门会议。 来自CNN的一条新闻甚至显示:1995年的会议上一场发生在国际领导人之间的对谈,是由CNN主持人主持的,而且在CNN直播。 如果这是一场全球主流媒体公开报道的会议,为什么只有德国的两个记者记录下了布热津斯基的“奶头乐理论”?或许只有一个可能:在公开会议之外,有一场闭门小会,精英们在闭门小会上吐露了真迹。可是,为什么这场闭门小会偏偏邀请了两名德国记者参加? 疑点太多,可信的证据太少。这也是为什么在维基百科英文版上找不到“tittytainment”的词条——因为维基百科的编辑们讨论之后认为,实在是没有可靠的出处。讨论的记录在:[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Articles_for_deletion/Tittytainment_(2nd_nomination)] (维基百科的其他语言版本中可以找到这个词条,因为各个语言版本的编辑严谨程度不一,英文版本一般来说是最为严谨的。) 令人感慨的是,布热津斯基是20世纪极为重要的外交战略家,他预见了苏联的崩溃,他在中美建交中扮演了重要作用。可是在今天的中文互联网上,他的“代表理论”却成了一个来源可疑的“奶头乐理论”,真是棺材板要压不住了。 '''参考文献''' #[[为什么“奶头乐”是一个不值得重视的“理论”]] [https://mp.weixin.qq.com/s/UDaAo80vxWLJv3V1Z06O6A] #[https://wiki.mbalib.com/wiki/%E5%A5%B6%E5%A4%B4%E4%B9%90%E7%90%86%E8%AE%BA 奶头乐理论]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4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奶头乐理论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