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妙生活“离场”的6大启示录”的源代码
←
妙生活“离场”的6大启示录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妙生活“离场”的6大启示录 千亿级生鲜市场靠谁拯救? 可以肯定一点:只想靠资本,没有造血能力的生鲜企业都将会悲情离场。毕竟,生鲜行业赛道已经关闭。市场逐渐被挤压,未来谁能成为最后赢家呢? 或许,是生鲜巨头。 生鲜行业寒冬 扛不住的都走了 生鲜行业寒冬来了! 只有不走寻常路,才会有属于自己的路。 纵览全局,生鲜行业已经没有蓝海,阿里、京东、苏宁、每日优鲜、百果园等等巨头已经形成的生鲜领域战略格局。 尽管,近两年的作为生鲜领域战略转型的社区团购纷纷收到资本的青睐,但90%以上的生鲜团购平台已都没有盈利。 更要命的是,2019年社团团购遭遇合并、倒闭、裁员等负面事件困扰。另外,在资本寒冬的情况下,资本纷纷表示“没有造血能力的项目不值得投”,画饼、讲故事、谈梦想和情怀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 3.jpg 11月初,呆萝卜因资金链断裂,而挽救无果,已经出现大范围关店。这家曾经在2019年6月份融资1个亿的利好情况下,也没有挡住“惨烈竞争”、“成本高于营收”的因果循环。 当然,呆萝卜不是2019年生鲜行业最后一个失败者。近日,社区电商妙生活也平静地离场....“没有拖欠员工薪资,没有拖欠供应商货款”。 无独有偶!妙生活也获得2亿元的融资。 根据IT桔子消息,妙生活于2018年年初还宣布获得今日资本B轮2亿的融资。 农业行业观察发现,妙生活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主打水果等生鲜电商的O2O平台,通过线上预定,线下实体店等推广的生鲜销售渠道。该平台由前易迅网联合创始人林敏、邹志俊和陈勇创办。 其中,林敏是原易迅网联合创始人曾负责供应链、邹志俊是原易迅网运营,现任“妙生活担任CEO”、陈勇原是易迅网技术的联合创始人,现任“妙生活的CTO”。从3人职位来看,妙生活拥有最完美的生鲜创业团队:资源整合者、运营大咖、技术大拿。但依然没有挡住生鲜行业“不盈利”的大环境。 数据综合显示,呆萝卜半年烧完1个亿,妙生活1年多烧完2个亿...可见,生鲜电商行业真的是靠烧钱出来,一旦没有资金跟不上,破产或倒闭是必然。 4.jpg 妙生活被“折腾死” 人生,需要折腾。但创业不能折腾。 从妙生活的4年布局来看,每一次扩张都似乎在“与天斗”、“穷折腾”,但每一次的布局都掉入生鲜的泥潭。我们一起来看看妙生活带给我们的6大启示录。 5.jpg 1、品类深渊 品类是不是生鲜企业的核心呢?从诸多案例来看,显然不是,复购率才是! 但行业内凭借一个单品做起来的生鲜平台很多,比如本来生活、每日优鲜、天天果园都是从单品出发,提高复购率,借助多元化单品满足用户深层次需求。 然而,成立不到1年的妙生活却从水果品类拓展到全品类生鲜,产品包括水果、蔬菜、鲜肉、水产、牛奶、调制品等等。 众所周知,生鲜损耗是生鲜企业盈利的分水岭。但妙生活也遭遇生鲜损耗之外,水产、牛奶、鲜肉等产品保鲜都没有做好,导致门店损耗大增,影响门店盈利。 2、规模之困 有人分析,生鲜盈利困难都是因为单体盈利小,企业采用规模化就有机会提高盈利的能力。 举个例子,一个生鲜门店每日盈利1万元,如果100个店就能实现100万元/日。貌似这样的逻辑也是行得通。 但是,行业里还有一种声音,规模越大,盈利越困难。因为,生鲜的复购问题、投入问题、成本问题...都成为制约着生鲜利润。 曾有报道妙生活拥有30家门店的时候已经获得盈利,但在获得2亿元融资之后,妙生活门店从50平米扩张到100平米,门店数量也从30家向200家进军。 但2018年之后,妙生活没有披露过任何一次盈利的消息,这表明妙生活扩张之后遭遇盈利困局。 由此可见,规模扩张之后,妙生活遭遇“规模之困”。 6.jpg 3、模式迷局 其实,到目前为止,生鲜领域都没有哪一种模式堪称完美。所以,模式不能成为生鲜企业的武器。 在扩张的模式上,妙生活采用的是合伙人制,均有员工合伙开店,妙生活控股的模式。 前期,该模式帮助妙生活扩张开店和减轻资金压力带来了诸多的利好。但后期,合伙人模式成为妙生活之痛。因为该模式满一年之后,合伙人可以拿回自己的20万的保证金。 这种模式仅仅是利益的捆绑,一旦公司出现问题,这些合伙人将会纷纷离开,另谋他路。 7.jpg 4、物流之累 物流是生鲜企业的武器。京东、阿里、苏宁在布局生鲜之前都纷纷发力物流,并在生鲜配送过程中,依靠物流优势赢得用户和市场。 业内人士表示:电商企业建设物流必须要依靠业务规模,才能发挥物流的功能,如果规模没有起来,物流成本就会导致企业很大的压力。 作为社区店的妙生活就陷入物流深渊。农业行业观察发展,妙生活耗费大量成本组建自己的物流团队,只有很少的部分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另外,妙生活还推出买满29元即可享受免费配送的策略。 从妙生活融资来看,大部分费用用在了物流上面。2015年,妙生活获得500万美金A轮融资,2018年又获得2亿元B轮融资。除去合伙人交纳的保证金之外,至少70%融资金额都投到物流和配送上。 但妙生活的门店数量依然不到100家。因此,物流规模效应一直没有做起来,物流投入基本上补贴用户。 8.jpg 5、经营之恶 温氏为何能成为百亿企业?经营是关键。 其实,任何一家企业想要在市场上的胜利,独特经营或者有效的经营都是很有必要。 根据报道,妙生活从仓库拿的价格高于同行业价格,同时该公司的采购预估非常不合理。 根据该公司前员工披露,妙生活根据市场预估提前进行生鲜采购,但实际送到门店的货量却是申请的两倍或三倍,如此导致大量的损耗。 另外,公司管理混乱。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互相推诿、配合不协调、客户投诉堆积、员工情绪差...这些管理不慎都导致客户流失,员工流失,从而影响到妙生活品牌形象和信誉。 曾有消费者告诉媒体:妙生活的门店现场管理、选品和商品都太差了。 9.jpg 6、战略迷失 虽然,妙生活的3位高层都具有供应链和互联网基因,但生鲜新零售到底如何盈利,未来如何推进业务...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毕竟,生鲜行业是一个“用户为王”的行业,懂用户的人才能搞懂生鲜。 从成立开始,妙生活布局线上线下、仓店一体化,但似乎都没有独特的优势。从2015年起,每日优鲜、盒马鲜生等巨头在资本加持的情况下虎视眈眈,分羹市场。 其实,在4年间,妙生活的布局让人看不懂,无论品牌、还是模式,妙生活都落后于同行。 此前,妙生活的内部人士将公司的“倒闭”归结于“战略不清晰”,包括定位、布局等。 10.jpg 生鲜行业下半场:找好靠山 卖个好价 早在2015年,资本、创业者、媒体纷纷表示:生鲜电商是互联网创业新风口,并且是农业领域新赛道。 4年后,生鲜行业成为一场围城。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曾有过统计,在生鲜电商行业,“1%实现盈利,88%亏损,7%巨额亏损。”倒闭、关店、合并成为这个行业的特色。 另外,从生鲜电商模式进化来看,B2C模式、B2B模式、O2O模式、S2B2C模式、社区团购等新模式层出不穷,但90%以的上行电商都处于不盈利的状态。 业内专家表示:生鲜行业不盈利的原因与复购率、用户习惯、损耗、成本等有关系。但从深层次原因来看,生鲜电商本身的造血能力不足。 随着资本寒冬的到来,大潮退去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谁在裸泳。另外从2018年之后,生鲜行业的赛道已经关闭。 对于生鲜行业来说,剩下的机会就是:找好靠山,卖个好价。 但,生鲜巨头凭借规模、供应链、流量等优势将会成为行业赢家! [https://mp.weixin.qq.com/s/vPgnOWmQQXpeRtYLW9XQQA 妙生活“离场”的6大启示录]
返回至
妙生活“离场”的6大启示录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