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用户:刘振起”的源代码
←
用户:刘振起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黄老”,是对黄克诚的尊称。讲话,指的是他1980年11月《在中央纪委召开的第三次贯彻〈准则〉座谈会上的讲话》。 笔者清楚的记得,正是这次《讲话》,他一夜之间赢得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爱戴,由黄克诚被尊为“黄老”。 要知道,这种尊称,在当时是极少见的,因为那时不时兴这种称谓,人们一般都称职务或同志,完全不是现在以年龄称“×老”的含义,尽管当时他已78岁。人们尊称他黄老,完全是内心那份敬意的表达。 人们为什么这样尊称黄克诚呢?是因为他在这个《讲话》中,从历史的角度讲了评价毛主席的态度问题,彰显了黄克诚那高风亮节的政治操守,真心受到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认可。 黄老的讲话,在那个肆意否定污蔑毛主席的阴霾时空,是冒着巨大政治风险的。由于工作的关系,笔者见到的最初的稿子,黄老讲到了不惜丢掉乌纱帽的话,后来正式下发的稿子,虽不见了这话,但你读《讲话》,仍会深深感觉到黄老的那种压力。“我的讲话,有些同志听了可能不痛快,请他们原谅。”也正是这巨大政治压力的氛围,再加之黄老的个人经历,人们才真正看到了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难能可贵。 黄老是中共党史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后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1955年授予大将军衔,位列第三,建国初期任湖南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1978年底恢复工作,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第二书记。按他的这种经历,在当时形成的那种政治氛围环境下,通常的是抱怨诋毁毛主席的那种态度,而黄老恰恰相反,这就使人看到了黄老的与众不同。还有给人强烈对比是,黄老不做“两面人”,不像有些人,毛主席在世时好话说尽,毛主席逝世了就贬低,甚至恶意攻击,这也是使人对黄老产生敬意重要因素。 黄老讲,对我们党和国家来说,如何评价毛主席,这是一个根本的态度问题。“我觉得,对于这样关系重大的问题,决不能感情用事、意气用事。更不能从我们个人的利害得失、个人的愤懑不平出发。我们只能从整个党和国家的根本利害、从十亿人民的根本利害出发,从怎样做才有利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出发来考虑问题。多少年来,举世公认毛主席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领袖,是中国革命的象征。丑化、歪曲毛主席,就是丑化我们的党和国家。那样做,会危害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危害十亿人民的根本利益。” 黄老提出的这个根本态度问题,现在思考起来,其实是揭示了中国政治立场的核心问题。正像老百姓说的,对毛主席的态度是个分水岭。 黄老讲,“毛主席的决策比任何人都要高明”,“这是我们党内任何其他人都不能比拟的”。黄老从陈独秀时期说起,历数了中国共产党在多次生死攸关的危难时期,都是毛主席力挽狂澜,拯救了中国革命,拯救了中国共产党,拯救了中国人民的武装力量,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他说,“毛主席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领导并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写了一系列著作,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成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武器,”指导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黄老说,这就是对“历史公正的科学的论断”。 他在讲话中还嘲笑了那些篡改历史的人。“现在有人讲这段(红军创建时期)历史时,想用其他人来代替毛主席,好像别人比毛主席更高明、功劳更大,我说这完全是对历史开玩笑。”“有的人现在把古田会议说成是别人领导的,不是毛主席领导的。我听了以后真是啼笑皆非。”当时读这些话,并无深的感觉,几十年过去了,看到有的人造改的历史,遭到了人们的唾弃,真是感慨颇多。有人说,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实际上,开历史玩笑的人,也必将受到历史的玩笑。 毛主席是“举世公认的领袖”,是伟人中的伟人,美国作家史沫特莱说:“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袖人,每一个都可以同古今中外社会历史上的人物相提并论,但无人能够比得上毛泽东。”从社会现实看,对毛主席的评价,既是爱国不爱国、爱党不爱党的分水岭,也是是否尊重历史和见识高低的分界线。历史将会告诉人们,任何以轻薄的态度来评价毛主席的,都将会自掴耳光,身死名灭。 黄老在《讲话》中,引毛主席说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的态度,告诫那些诋毁反对毛主席的人。他说:“我记得1956年苏共20大以后,赫鲁晓夫那个秘密报告送到我们中央,中央讨论《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时,毛主席给我们念了一首杜甫的诗:‘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王、杨、卢、骆是指唐初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当时盛行骈体文,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讨武氏檄》都是有名的骈体文。到唐朝中叶杜甫那个时代,反对骈体文,提倡古文,很多人写文章骂王、杨、卢、骆。杜甫是有点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他这首诗的意思是:王勃等四人的文章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体裁,现在一些人轻薄地批判耻笑他们,将来你们这些人身死名灭之后,王、杨、卢、骆的文章,却会像万古不灭的江河永远流传下去。”时隔近四十年,我们看到了黄老的远见。 党的十八大以后,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逐渐回归,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无不欢欣鼓舞。正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毛主席,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精神,终将像那不废的江河,永远流传下去。 2019年11月28日 作者系:《毛泽东精神》作者,解放军军事院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汪清童长荣红军小学红色教育顾问。 文章已于2019-11-28修改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用户刘振起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用户:刘振起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用户页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