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足迹》:从海南岛到曼哈顿”的源代码
←
《足迹》:从海南岛到曼哈顿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4}}初二(1)班 [[用户:李邦锐|李邦锐]] <br>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br> 小时候读诗,不晓得诗人为什么要狠心“咒逝川”,只觉得“三十二年”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段遥不可及的时光。岂料,从我第一次踏入附中校门的那一年算起,至今已整整四十年。好象不小心打了个盹,时光老人就从我们身上偷走了整整四十年!此刻我岂止要“咒”,简直恨得咬牙切齿。那时虽然一无所有,但我们最富有的是青春,是生命!<br> 所幸,母校校风的熏陶,使得我们早早就知道要珍惜光阴,要刻苦学习。即使是在海南岛莽莽林海的草棚里,在东莞蕉林夜雨的油灯下,在数以百计的生物轰炸机的围攻中,我们附中同学依然探索着牛顿、门捷列夫,讨论着孔子、黑格尔……时光老人没有薄待珍爱他的人。当春风再度吹拂神州时,蓄势多时的附中学子——那时已变为“老知青”——立即破茧而出,在百里挑一的竞争中占尽优势。例如我们农场的五十九位附中同学(从初一到高三都有),大部分人在历史磨难之后都考上大学、中专,并且至少有两位同学甚至没有进入大学就直接考取了研究生。之后,相当一部份同学又搭上时代的末班车,远赴海外再度求学。在北美,初二(1)班的同学有[[用户:张东东|张东东]](休士顿)、[[用户:欧阳昭|欧阳昭]](华盛顿)、[[用户:潘长康|潘长康]](新泽西)、[[用户:陈小玲|陈小玲]](?)、[[用户:谭晓兵|谭晓兵]](温哥华);二班的有[[用户:吴江华|吴江华]](波士顿);三班[[用户:李均明|李均明]](纽约);四班[[用户:钟宁真|钟宁真]](纽约);五班[[用户:郭华|郭华]]、[[用户:伍小玲|伍小玲]](纽约);六班[[用户:刘乐文|刘乐文]]、[[用户:余浩|余浩]](纽约)等。其它附中老三届的同学还有更多。<br> 在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我遇到一位曾是知青队友的老附中家作客。这位文革前的老高三,在文革、上山下乡中断学业十几年后,回城不久即赴美求学。他一边打工一边读书,硬是完成了从大学本科到博士的全部课程并取得博士学位,现在英特尔公司任职高级工程师。没有在附中打下扎实的功底,试想怎能完成如此艰辛的求学历程?<br> “我们这一代年青人,将亲手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将亲手参加埋葬帝国主义的战斗……任重而道远。有志气有抱负的中国青年,要……”<br> 这一段激励了我们整整一代人的话语,相信不少同学至今依然能背诵如流。不过历史有时真会开玩笑,当年胸怀如斯抱负的热血青年,如今不少人不得不在盛年之际告别了“亲手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岗位;而每天战斗在帝国主义心脏——曼哈顿以及全美各地的附中学友,看来也难以完成“亲手埋葬”的历史使命了。不过,作为已“知天命”的老附中,相信我们都能与时俱进,顺应历史的潮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会因年华的老去而灰心,也不会为青春的消逝而懊悔。毕竟,我们曾经奋斗过。我们曾经是,也将永远是,自强不息、引以为自豪的附中人。<br> <br> *附:感谢初二(3)班[[用户:李新苗|李新苗]]同学,他拖着带病之躯四处奔波,和其他同学一起努力,使这次聚会得以实现。在应约勉强写下以上拙言之后我才发觉,去国十八年,得以完整保存不变的就只有一个“中国胃”。要重拾笨笔以中文写作,虽不至于不忍卒读,但于今“伊妹儿”到处飞,“美眉”满街走的的二十一世纪,字里行间免不了有落伍之嫌。所幸读者大多应是六十年代同辈人,不致有代沟之隔,如能共鸣,此愿足矣。 <br> *作者简介:[[用户:李邦锐|李邦锐]],原初二(1)班,六四年入附中,六八年和同学们共赴海南上山下乡。后毕业于暨南大学并赴美留学获MBA学位。现于曼哈顿任职美国百强企业纽约人寿保险公司。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4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足迹》:从海南岛到曼哈顿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