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科学家得绝症后的超酷自救:人类史上第一个“永生者”诞生了”的源代码
←
科学家得绝症后的超酷自救:人类史上第一个“永生者”诞生了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2019年,人类史上第一个 真正的赛博格(电子人)诞生。 它叫彼得2.0, 由一个“外挂大脑”和“机械肉体”组成。 它的本体,彼得·斯科特-摩根今年64岁, 是一位来自英国的机器人科学家。 2017年,他被确诊患有运动神经元病(MND), 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渐冻人”, 医生认为,他活不过两年。 彼得用高科技设备维持基本生理需求 彼得2.0的虚拟形象 不信邪的彼得 利用他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了解, 对自身进行了改造。 不仅将身上所有因病萎缩的器官 都替换成了机械装置, 还创造出了一个外挂大脑和虚拟形象, 帮助自己和外界进行交流。 两年后,彼得非但没死,还进化成了彼得2.0, 他的生命形态得以延续,甚至“永生”。 彼得和彼得2.0 2021年,彼得将自己的经历书写下来, 并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 一条用邮件采访到了他, 聊了聊他传奇的一生,和对人类未来的展望。 撰文 | 鲁雨涵 责编 | 倪楚娇 彼得和家人近照 收到彼得的邮件回复,距离我们发出采访提纲,过了将近一个月。 准确地说,人们所熟悉的彼得已经“消失”了。这份长达16页的文字回复,其实是彼得2.0回答的。 谈起自己的身份,彼得很严谨。他会不厌其烦地纠正和强调,他不是机器人(robot),而是赛博格(cyborg)。 机器人是机器,但配上了像人一样的神经系统。而赛博格是给人的神经系统加上机器配件,人脑进行思考,其他生理部件则机械化。简单说,就是人类和机器的融合体。 这一充满未来感,通常出现在科幻小说和超级英雄电影里的概念,在彼得身上成为了现实。 彼得接受媒体采访截图 2017年,彼得被确诊为“渐冻症”。人们把它称为“世界上最残忍的疾病”,斯蒂芬·霍金患的就是这种病,折磨了他55年,直到去世。 患病的人因为肌肉萎缩,会陆续失去行走、吞咽、排泄和呼吸的能力,超过一半的病人会在患病后2年内去世。每一年投入在药物研究上的钱数不胜数。 接受我们的采访时,彼得已经在生命的最后阶段。 他全身上下只剩下眼睛、耳朵和大脑还在运作。他终日躺在床上,靠机械设备维持基本的生理需求。每天醒来之后和入睡之前,都有人为他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和“维护”。 他不能说话和移动,没有味觉和嗅觉,唯独保留了敏感的触觉,“我能感受到身上痒,但是我挠不到。” 另一方面,彼得2.0则十分繁忙,它每个星期要工作60个小时,准备演讲、接受采访、处理基金会的业务…… 刚做完“四重造口术”的彼得 彼得也会对实体的世界感到向往。出版社的编辑和他接洽时,大多用邮件交流。有一次,彼得提出想看看编辑的照片,他想知道一直和他对话的这个人,在现实里长什么样。 我们在发给彼得的采访提纲里,也附上了向他问好的照片,他高兴地回复说:“谢谢你可爱的照片,这让我很开心(It made my day)!” 他乐观得有些不可思议,长长的文字回复里,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积极和喜悦。“我想象自己在一个奢华的按摩会所里,每天都可以心安理得地躺着不动,还有比这更棒的事吗?” 毕竟对他来说,还活着,就已经是奇迹了。 生病前的彼得 2017年,59岁的彼得正在享受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他拥有众多闪着光的头衔,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机器人科学家、公司高管、巡回演说家…… 凭借这些成就,彼得早早实现了财富自由,刚到四十岁就正式退休,和伴侣弗朗西斯一起周游世界。 他是在北极圈旅游的时候发现异常的。当时他泡完热水澡,正准备出浴缸,右腿突然开始剧烈震颤,彼得没有当一回事。 之后,他开始频繁出现不能控制身体的情况,间隔时间越来越短。 一开始只是右脚,后来蔓延到了膝盖和整条腿,然后左腿也出现了相同的症状,过马路的时候,一个小老太太都能比他走得快。还不到60岁的彼得不得不坐上了轮椅。 患病早期的彼得还可以自己控制轮椅 将近一年时间里,彼得一直奔波在各种医院之间,想搞清楚自己的身体到底怎么了。 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就像一个“寻宝游戏”,检查做得越来越细致和深奥,从普通的胸部X光,到繁琐的血液检查,再到肌电图和腰椎穿刺,陆续排出了脑瘤、脊髓肿瘤、中风……才得到了确切的答案——运动神经元病。 确诊当天,彼得和弗朗西斯按照计划,参观了医院附近的考古博物馆。他们花了两小时,慢慢欣赏了数万件展品。 漫长的确诊过程,让他做足了心理准备,他甚至有些自豪:“面对这样的诊断结果,我一定是历史上最坦然的人之一。” 趁生活还能自理,彼得开始大量调查运动神经元病。大多数信息是消极的,但他成功发现了一个“漏洞”:渐冻症患者的主要死因是饥饿和窒息,但事实上,他们的消化道和呼吸道功能完全正常,只是没有力气进行消化和呼吸。 如果可以用外部力量帮助他们摄取食物,或者借由空气泵促使肺部膨胀,就可以完美解决这些问题。 1983年彼得发明的机械手 从本质上来说,维持渐冻症患者的生命,并不是一个医学问题,而是工程问题,可以通过尖端的机械设备来解决。 意识到这一点的彼得异常兴奋,还有谁比他自己——工学博士兼机器人科学家——更懂机械呢? 他突然想起自己从青少年时期就秉持的信仰:只要人类足够聪明,足够大胆,随着科技的发展,宇宙里的任何问题都可以被解决。 他要用自己的身体来验证这一信仰,“拿生命做实验”。 十岁的彼得 彼得生来就是个“先驱者”。 在帝国理工学院读书的时候,彼得因为一本科幻小说对机器人产生了兴趣。帝国理工没有机器人系,他就说服学院允许自己无限期休学,自学机器人。 工作以后,他是那个最格格不入的。领导不喜欢他的提案,他就绕开领导,直接和客户推销他的想法,为公司拉到了一位大客户,他因此成了公司史上最年轻的初级合伙人。 1983年,BCS机器人协会,坐着的是彼得 彼得也把这种大胆用在了对抗病魔上。他用工程师的思维,设想了三项“管道改造”手术,解决随时可能面临的吃饭和排泄问题: 1、在胃里插一根管子,用来送饭送水,这叫“输入”; 2、一根管子从膀胱里渗出来排尿,这是“一号输出”; 3、另一根管子从结肠伸出来排便,这是“二号输出”。 为了让这三个手术听起来更专业,彼得给它们取名为“三重造口术(tripleostomy)”。这是他自己生造的词,没想到后来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可,写入了《英国医学杂志》。 纪录片《彼得:人类赛博格的诞生》片段 彼得在做手术前的检查 医生听了他的想法都有些吃惊,从来没有人在这些功能还健全的时候,就主动要求做手术。 另一方面,没有一家保险公司愿意给他投保,彼得必须自己承担一切治疗产生的费用,这很可能花光他一辈子的积蓄。 为彼得拍摄的纪录片《彼得:人类赛博格的诞生》,记录了改造的全过程。 手术之前,彼得的亲朋来鼓励他 考虑到彼得的身体,医生把这三台较小的手术结合成一台整体手术,同时找来了麻醉师、消化道外科医生和泌尿外科会诊医师。 因为几乎没有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做手术的前例,手术的具体执行过程需要他们自己摸索,麻醉方案是专门为彼得原创的。 好在三个手术本身并不困难,三重造口术进行得很顺利,除了当晚发生的一个小插曲。 彼得从睡梦中呛醒,发现自己不能自主呼吸了。他立马又被推进了手术室,做了气管造口术,提前过上了依赖呼吸机的日子——三重造口术变成了四重造口术。 喉切除手术示意动画 解决了吃饭、排泄和呼吸问题,摆在彼得面前的是新的挑战。 这个病另一个常见死因,是痰液进入肺部导致的感染。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做喉切除手术,而副作用是再也不能开口说话。 这是他交出的最终答卷:“未来的我,一部分是湿件,一部分是硬件。湿件——也就是大脑,会加上大量的机械神经,成为彼得2.0;而硬件——我的身体,将只用来维持大脑运转。” 做决定之前,彼得和弗朗西斯认真地谈了一次。弗朗西斯没有那么多专业知识和宏大目标,他只希望爱人可以陪自己更长的时间:“比起完完全全地失去你,你没有真正死去,还有一部分活着,总要没那么可怕。” 弗朗西斯的话,让彼得下定决心成为赛博格,“竭尽全力当一个不死之人。” 就像是命运使然,从小到大,彼得因为不墨守成规而收获的一切:一个机器人学位,和相对殷实的财富积累,成了彼得2.0诞生的基础。 术前的彼得在介绍彼得2.0的系统 成为彼得2.0的第一步,是像霍金那样,让AI替自己说话。 当时的彼得身体每况愈下,连用手指操纵轮椅的动作都完成不了了。他开始练习用眼睛和面部肌肉打字。 “一开始我还有点不习惯,大概一年之后,梦里的我都开始用眼睛表达我的想法,而且非常自然。人脑真的太强大了!” 在科技公司的帮助下,彼得拥有了和霍金类似的多功能轮椅,装备有机械臂、摄像头、笔记本电脑等设备。打字的时候,摄像头会追踪他的眼睛,打出对应的字母,然后播放出来。 不过,彼得并不满足于霍金使用的机械音,他希望大家听到的依然是他自己的声音。 彼得在进行录音 这个过程比彼得想象的还要漫长。 他在录音室里待了30个小时,录制了数千条原声语音。之后,专业公司用语音克隆技术,制作了与彼得音色十分相近的合成语音,期间也经历了很多次返工。 为了让彼得2.0说出尽可能多的单词,他们采用了更复杂的“单元选择法”。“比如说,我从来没有录过‘一条’两个字,但是AI会帮助我把需要的音节拼起来,用我的声音读出来。” 拿到最终成果的时候,距离彼得第一次踏进这家公司,已经过去了一年多时间。 正在做面部动作捕捉的彼得 与此同时,彼得还在忙活另外一件事——给自己制作一个“虚拟化身(Avatar)”。 这个技术通常会被使用在特效电影里面,化身和彼得长得一模一样,可以模拟他的面部肌肉,配合他说的话张嘴、闭嘴。 整个过程是在松木制片厂完成的,他们曾给《星球大战》和“007系列”做过特效。彼得的脸上被点上30多个标记点,“做尽了人能做到的所有表情,念了数不清的词条”,动用了50多台高清摄像机,把他的面部表情和肌肉动作保存了下来。 最后,将彼得的“声音”和“化身”结合在一起,一个可以说话、虚拟的“彼得”就诞生了。 这还不是结束。 理想状态下,彼得2.0还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彼得用眼睛打字的同时,AI可以预测他想说的单词和句子,自动生成一些备选,让彼得从中选择,“有点类似手机打字时的预测功能,但是更加高级。” 完成一段话后,彼得可以进行最终校对和润色,确认之后,文字会被转化成音频,在融合彼得的声音之后播放出来。 面部肌肉还没有完全萎缩时的彼得 初期的彼得2.0虚拟形象 彼得向我们解释说,他使用的是一种“可以自学”的AI,由英特尔的团队研发而成。 他们最新的突破,是让彼得2.0,根据不同参与者的身份和关系,来选择不同的回答方式。 “如果是一个陌生人问我,外面的天气怎么样,我就会如实告诉他。但如果是一个亲密的朋友这样问我,我就会说:‘你不会自己看吗?’” 有意思的是,霍金使用的也是这个AI系统,但彼得想要AI实现的目的,和霍金的完全相反。霍金希望获得完全的控制权,他所说和所写的内容,都要和他脑海中的一字不差。 但彼得是另一个极端。他毫不排斥和AI“共生”,甚至很期待AI可以“自学成才”。他把AI形容成一个即兴表演的演员,而自己是电影导演,“无论AI怎么表演,这仍然是我的电影。” 当然,彼得2.0也会犯错。彼得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他从来没有对其他媒体讲过的故事。 彼得有一个好朋友名叫Jerry,一次他们在视频通话,Jerry提出了一个非常聪明的提案,彼得本想回复他:“You are incredible Jerry!(你真是太棒了,Jerry)”彼得2.0却自作主张,替他说出了“You are an incredible jerk!(你真是个大混蛋)” 彼得到现在都没搞清楚,彼得2.0是怎么学会说“混蛋”的,“我发誓我从来没有在它面前说过这个词,它要么是一个bug,要么是一种恶意的赛博幽默。” 彼得在社交网络上宣布彼得2.0上线 1984年,彼得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机器人教科书,他在结尾写到: “总有一天,人类会用更持久的机械取代脆弱的肉体,并使用超级计算机(supercomputers)作为智能放大器( Intelligence Amplifiers)。” 三十多年后,手术后的彼得成了这一预言的最佳案例。 2019年10月,完成了彼得2.0诞生前的所有准备之后,彼得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也就是实施全喉切除手术。手术前,他对弗朗西斯说出了最后一句话:“我爱你。” 手术结束之后一个月,他在社交网络上宣布:彼得1.0已死,彼得2.0正式上线。 两年过去了,虽然肉体的彼得只能躺在床上,但彼得2.0却可以同时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一边在纽约接受记者的一对一采访,一边在北京用中文进行演讲。“我还活着,而且不是一个活死人,这已经是奇迹了。” 他总是欣然地接受媒体的采访,躺在床上,浑身插满管子。大部分时间他会和弗朗西斯一起,弗朗西斯等着彼得2.0说完他想说的话,再进行必要的补充。说到激动的时候,彼得2.0也会抢过弗朗西斯的话头。 [https://c.m.163.com/news/a/H0BELKIG052582BB.html?from=wap_redirect&spss=wap_refluxdl_2018&referFrom=&isFromH5Share=article 科学家得绝症后的超酷自救:人类史上第一个“永生者”诞生了]
返回至
科学家得绝症后的超酷自救:人类史上第一个“永生者”诞生了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