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观心的方法与境界》”的源代码
←
《观心的方法与境界》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2013-05-28 10:55  陈全林 关注 《观心的方法与境界》(选自《丹道指月》,本书年内将由中央编译出版) (一)述观心的理法 《太上老君定观经》云:“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闭目思寻。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藏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杳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吾非圣人,学而得之。故我求道,无不受持。千经万术,惟在心也。” 《洞玄灵宝内观经》云:“夫欲修道,先能舍事。外事都绝,无与忤心。然后安坐,内观心起。若觉一念起,须除灭,务令安静。其次,虽非的有贪着,浮游乱想,亦尽灭除。昼夜勤行,须臾不替。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以无事为真宅,有事为应迹。若水镜之为鉴,则随物而现形。善巧方便,唯能入定。慧发迟速,则不由人。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则伤性,伤则无慧。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名真慧。慧而不用,实智若愚。益资定慧,双美无极。若定中念想,多感众邪。妖精百魅,随心应见。所见天尊,诸仙真人,是其祥(妖)也。唯念定心之上,豁然无覆;定心之下,旷然无基。旧业日消,新业不造。无所挂碍,迥脱尘笼。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太上老君说了心经》云:“若夫修道,先观其心。心为神主,动静从心。心动无静,不动了真,心为祸本,心为道宗。不动不静,无想无存。无心无动,有动从心。了心真性,了性真心。心无所住,住无所心。了无执住,无执转真。空无空处,空处了真。老君曰:吾从无量劫来,观心得道,乃至虚无,有何所得,为诸众生,强名得道。老君曰:吾观众生,不了其心,徒劳浩劫,虚役其神,于心无了,永劫沉沦,依吾圣教,逍遥抱真。” 这是道家非常著名的观心之法 《定观经》讲明,要明道,必须明心、通心,千经万术,都在心的作用。修心要修到宁静,湛然,这是讲观心的“成就境界”。而《内观经》告诉我们一个大原则是:“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将杂念、妄想扫除,但觉察之心是不能灭除的,觉察之心的存在,才能觉察到“动心”的存在,由此而进入空的境界,在空的境界里达到专注,就是“凝”神,自然有定慧生出来。在空的境界,照心、动心皆空。人在观心时,会因为焦虑、急于求成,反而伤到自己的心性。如果在观心修定中,有很多念头止不住,这些念头会引生幻觉与魔障。一些人会在内观中看到神仙、真人、天尊,其实是妖祥、众邪、精怪,是修道里出偏的现象,《定观经》进一步指出,要消旧业,不造新殃。 《了心经》,更深入一步,修道要有成就,必须“了”心。心为神之主,心有动静,则有生死。心即是祸患之本,也是修道的根本。修心到无动无静,超越了动静的层面,从而空明,从而了心,从而见性,从而抱真,从而逍遥。这才是观心得道的境界。 以上三部经典,讲述的是道教非常重要的关乎修道成就的观心法,由定观到内观,再到了心,层层深入,可见本真。如果明了以上三部经典的要义,并实修之,我下面的理法,都成了余事。下面讲的观心法还是入门的、浅近的,更多是调心的层面。 “观心得道”,具体的方式是什么?很多人无从下手。我坚持观心二十多年,倒也没得道,但得到了心灵的安顿,发现观心真的带给我福慧、定力。心性祥和,修身立业,都与观心有关;化去烦恼,化去一些习气和纠结,也与观心有关,心底生出了一些智慧,也与观心有关。包括我现在的著述,胸罗文章,自然流淌。这都是观心所带来的智慧的妙用。 这本书的整个纲目,就在我打坐时的一念圆明中,在观心发愿的那一瞬间,这本书就已经完整地呈现在我心中了,我知道这本书该如何写,写什么内容。尽管有人说我在网上写作是“好为人师”。也罢,反正很多朋友提问,我自如应答,这也来自观心,我把很多学过的经典内化成了自己的营养,变化成自己的语言来自由表达,别人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我真的受益了,那么,谈谈感受和体验,提供给修学的朋友作参考。如果“高人不足一观”的话,留给初学者做参考,兴许有人真的能受益。 观心为的是自知,自知为的是自明,自明的结果是自胜,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我在《修学札偈》里说:“自知之明,对于一个修道者,非常关键,越往后修炼,自知之明越重要。火候的把握、心性的修持、阴影的化解、心障的解除、魔障的化解,都建立在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不能自知,就不能开悟见性,不能把握修心炼己的要领。自知在修炼中的重要性,在于可以避免一切魔障。一切魔障,也来自不能自知。人能自知,就能知人,人能自知知人,就能自觉觉他,自觉觉他的极致就是开悟见性。修道的人能因自觉而修心,而清除阴影,而消除习气。能消除习气,就能显露本性的光明,能增长内在的功德。静智妙圆,不从外得。”这是我讲自知之理在丹道方面的发挥。如何自知,如何观心?列举九要。 ==第一,观心要忆省== :忆是回忆,省是省察。每天在静坐时,先回忆自己今日之作为,逐一检点过失,反省得失,以进德修业。反省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道德和戒律。比如,今天生气时出口伤人了,或者动了嫉妒的念头了,或者说了“两舌”语,挑动是非了;或者动了私情、动了邪念,当天是否动怒等等。要当天忆而省之。由今日而推至过去,去年,前年,青春时期,少年时期,看看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过失,以及纠结,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过错乃至扭曲和丑陋的一面,才能在心灵里化解这些负面的情绪、积累和记忆,从过去的阴影里解脱出来。决不能回避自己所发生的事情,不管多么难堪、多么不道德、多么难以启齿,只有勇敢面对之,才能打开内心的宇宙,看到这个小宇宙的面目。先不要带着批判、谴责、推卸责任的心看待自己的过去,先是让自己的过去在记忆里纯然地展示,你是一个旁观者,在观看,这就是“直面心灵,直面人生”。不要有任何的回避,这样能看清心灵的虚幻和业障的本质。我认识一个男士,一直没有结婚,对婚姻有恐惧感,长期自慰,心理上、生理上都有了问题。找到我,我教他观心的方法,要他观察过去的记忆,看童年时代的心理,要勇敢面对。这是精神分析法的方法。这个男士听了我的话,观心观到了自己心灵上的乱伦情结,因此,从小很害怕这个念头,觉得自己犯罪了一般。走不出这一心念。我做了心理学老师,讲了佛洛依德的“恋母情结”,以及人性深处可能本来具有的乱伦倾向,在原始社会,乱伦是正常的,进入文明社会,才把乱伦看做罪过。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里有原始时代的乱伦情结。我要他继续观心,真的解去了他的困惑。后来他结婚了。真观心会有力量产生。有一位女士,有恋父情结,一直没有结婚,觉得父亲爱自己,自己也爱父亲,自己结婚了会对不起父亲。我听了,说:这是你的妄想。你还没有走出小女孩的“恋父情结”。恋父是很正常的情感,但成年人会自然走出了,你没走出来,就是心障。你父亲没有那样的想法,即便有,你也要以你的觉悟打破他的幻象,解脱他,也解脱你。朋友很惊讶。我告诉她观心的方法,告诉她活在当下的意义,告诉她当下的觉照就可以改变自己。“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以智慧观照人生,观照心灵,看清虚妄,果断勘破,当下即了,即是自在。这是一位我见过的悟性极高的女性。她很快打破了近四十年的幻象。结婚了,过得幸福。当下的觉照可以产生意识的巨变而转化心识。只要你相信,你就能做到这一点。过去说:“劝人必有福”。那些能很快接受别人理性的开示的人,是有福的。 第二,观心要忏悔。由回忆而反省,由反省进而忏悔,对一切自己的过错,罪过,不良心行要忏悔。这是转化习气的重要过程。我也忏悔我的过失。这是我进步的根本原因。别人骂我的时候,我在观心,察省,正好借助这个机会打破我执,正好借此磨练定力,消除业障,正好借此观照自己的错误,借此看看自己的心是否真的安顿了,是否真的不动心了。这是助缘、增上缘、这样的觉察来自观心的修持。 第三,观心要觉察。前面的两步,要专门静坐做功夫,至少每天内省半小时。白天劳劳碌碌,晚上至少要有十分钟属于灵魂的时间,让灵魂安静下来,觉察白天的言行,而检点、忏悔,转化习气。这还是筑基的功夫。这两步完成后,要把觉察力融化到整个生活里。时时觉察自己的念头,人的妄念、恶念随时会生起,感遇动念,应缘动念,佛经上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怎么办,觉察自己的念头,念起即觉,觉知即空。很多人没有觉察力,生了恶念不能觉察,动了妄心不能觉察,结果,恶念和妄心给别人带来了伤害,也把自己带进了痛苦和陷阱。观察外在,常人如此,观察内在,圣者如斯,圣者因为观察内在,对外在也有了洞见。这就是智慧。我看到一则报道,有位女士,因为和婆婆处不来,而丈夫帮着母亲说话,这位女士大怒,在某夜,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婆婆和丈夫,而那夜,自己三岁的女儿还在熟睡之中。人要是能随时觉察,就能随时化解不良情绪和恶念。能觉察,则这位女士不会杀人,不会走向犯罪。有一位修炼者,自以为身负天命,要改变中国命运,是某神的化身。他不能觉察自己的思想已经出偏,坚持虚幻的想法,尽管有道友规劝他,他不听,结果出偏致死。应了《内观经》上的话:“若定中念想,多感众邪。妖精百魅,随心应见。所见天尊,诸仙真人,是其祥(妖)也。” 第四,观心要当下。要相信当下的力量能改变自己。有一位女士跟婆婆处关系没处理好,我要她把这些看做考验,看做了业,不生心,要尽孝,做好自己,烦恼就会转化,自己变了,婆婆必然会变好,坏因缘会变成好因缘。她听进去了,当下生起了力量。回去就这样做了。如今,婆媳亲如母女。我对一位丧偶多年、儿女成行、孙辈满堂的老夫人说:“你的心安顿了,你的儿女的心也就安顿了,你死去的丈夫的灵魂也就安顿了。你是承上启下的人,你要开悟。”老夫人当下就把心打开了了,她知道了安顿自心对于儿女的重要。改变自己了,他人就自然随着因缘的改变而改变。我一位朋友总感觉父母老了,“不听话”,自己总是干预父母,闹得家人关系紧张。我告诉他:“管好自己,孝顺父母。父母老了,现在需要你顺着他们。你的心变了,他们也就变了。”后来朋友说,自己和父母的关系非常好,他奇怪,父母怎么变了个人似的。我说:“你变了,因缘就变了。你父母还是过去的父母,只不过,你看他们的心态和角度变了,于是,感觉父母变了。”我对上面提到的有恋父情结的女子说了一段话,那晚,她和我聊天到很晚,在送她去宾馆的路上,我对她说:“不要回忆过去,不要生活在记忆里,记忆是虚妄的;不要遥想未来,未来也是虚妄的。安住于当下,观照你的念头,你就活在幸福中。”如今,她就在幸福中。我告诉她如何观心,以化去童年心理留下的障碍而变得成熟起来。观心的人,先做一个正常的人,幸福的人,心灵安详的人,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谈觉悟、解脱、得道、成就。否则,是空谈。 第五,观心要不随。念起即觉,觉之即空,不随是功。看看禅宗的《牧牛图》,就是比喻调心的,很不容易。不要为自己的妄念而难过,人人都动妄念,你能觉察就是进步。一位朋友因为自己的妄念多而难过、烦恼,乃至焦虑。我说,这样也就是病态。你要看到,你已经很不错了,你已经进步了,能随时觉察自己的念头了,能觉察自己的妄想了,你的修为已经很可喜了。真的是这样的。当你觉察久了,心自然会降伏的,杂念自然会减少的。不要把觉察变成烦恼,而要变成喜悦,为你的觉察喜悦。你觉察的当下,念头就空了,念头是无住的,念头本身也是空性的,了无实迹。你要是记忆、思维,也能发现念头的根源,这是觉察,锐敏的人念起之下,就能觉察到念头的根源,当下就空了。禅宗大师说无念是无妄念,不是没有思维。慧能还有偈子说:“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恁么长”。一个觉察自心的人,会在觉察中增长菩提。在随时随地的觉察中,看看自己的烦恼是什么,因什么烦恼,看看自己的纠结是什么,因什么纠结。看看自己的贪婪,看看自己的可悲,看看自己心灵丑陋的一面。看看每次失败或者事故责任中自己的面目,看看自己是否敢于担当,看看自己在为人处世、做事里的作风,看看自己和他人矛盾中自己的问题和心念,自己的错误何在,导致现在因果的原因何在?你一定要看清楚,才能生出智慧和觉察力,才能从本质上改变自己,才能真正认识自己。觉察者自己要无情,不要因循姑息。禅诗云:“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妄。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观心日久,自然心如明镜,物来显影,物去空明。自然妄想遣除,心不住事,一静可期;自然无心于事,无事于心,得大自在。人在红尘里,会精进勇猛地做事,担当,但心无所住,便没有烦恼。住即是执着,有执着即有烦恼。 第六,观心要空明。不要执着于观心的方法和过程,花一个月看看,花一年观心看看,花两年三年十年八年看看,你会得到什么?你会得到喜悦、自由、幸福、智慧、定力。想想亚圣孟子说:“我四十不动心”。从孟母三迁开始,孟子就开始修身了,一直到四十岁才不动心。想想须菩提,是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的人物,到老年时还问释迦佛“如何降伏其心”的问题。观心需要用一生去完满,每天观心,每天进步,渐进于道矣。不要急于求成,观心者急于求成,反增魔障,正如《内观经》里所云:“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则伤性,伤则无慧。” 第七,观心要放下。放下你的纠结、执着、恐惧、颠倒、梦想,放下对自己的执着。我一位好友说,她不敢去见一些高人。我问为什么?她说怕高人一下子看破自己的起心动念,她说自己有妄念,很害怕见明师。我说,这就是你的执着与恐惧。有妄念恶念有什么可怕?当下觉照不就空了,念起不随,也是圣贤之修为。高人看到你能念起觉察,会为你高兴的。我过去也这样,怕别人看穿我的心念,但现在不怕了,我是个凡夫,我能做到随时的觉察,那些妄念和恶念当下就空了。有妄念生起而被觉察的那一刻,我也提醒自己还是一个凡夫。觉察久了,渐渐地妄念、恶念就少了。给我说害怕高人看破心念的道友好几个。我一位朋友,经我介绍,去拜访了赵文竹先生,去了几回,不敢去了,说“文竹先生有很深的洞察力,会看穿我的心念。”她感到害怕。我说不要这样,文竹看到我们的念头的变化,他会有慈悲地摄受。真正的高人,看见了我们的恶念妄念,会点化我们,会摄受我们,会对我们生起悲悯心,绝不会看不起我们,更不会讨厌我们。我们能得到他们的摄受和悲悯,就已经有福了。为何不去亲近那些长者?放下自己的妄念吧。放下自己的纠结吧。顿悟者当下就能放下,渐修者慢慢观心,破去执着,也会放下。观心的人是不会焦虑的,有焦虑说明观心没有深入,还需要深入内心。 第八,观心要无我。观心的目的是无我,打破二元对立,净化心灵,转化心识,不能做到无我,就很难转化意识,人们处处在强化自我,也就会坚固我执,会变成“老顽固”。我们担心明师会看破我们的心识、妄念,这也是“我”执,你有对我的执着,才会感觉羞愧,才会感觉没面子,才会感觉心念可能被他人看破而心生恐惧。这正是人生的颠倒梦想处,恐怖挂碍处。“自我才是一切恐惧的根由”。克里希那穆提说,我们还要有生活的表层恐惧,看到深层恐惧,看到来自历史的恐惧,历史一直想复活在当下,并造成了“自我”的观念。如今我们观心,要在静坐中按照佛理,观照“我”是什么?生命里哪里有我?念头是我吗?念头并不听你使唤,念头会给你带来纠结和心理障碍?肉体是我吗?肉体每天在变化,每天在经历生老病死。思想是我吗?思想也会因为利益而背叛灵魂。观看自己的那个“我执”来自什么地方。自我消解了,心灵也就解放了。心灵解放了,意识就转化了,意识转化了,命运也就改变了。不能改变心识、改变我执、改变命运的观心,都是观心未得力者。 第九,观心要自在。不要把观心也“看成”烦恼,更不能把观心“变成”烦恼。你的觉察已经使你升华了。我一位朋友因为观心,看到自己的杂念太多,很难过,也焦虑。我告诉他,你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你已经觉察到了心念了。念头止不住,没关系,总有方法,系心一处,穷理尽性,就能安心。比如调息,通过“抑息凝神”可达成减少念头的愿望。但要观心,要把杂念释放出来,不要强迫和压制。观心中,会产生洞见,会有智慧。观心要安详,也会获得安详。王阳明大讲心学的时候,有明一代的文化人,大多良知坏了,人们从上到下丧失本心,大明帝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王阳明的心学虽不能挽救大明的衰落,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范围挽救人心。当代中国的很多问题,也是人心坏了,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制度是人建立的,人心坏了,再完美的制度也难以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家庭的道理也如此,家庭治理不好,夫妻关系处理不好,还是心出了问题。因此,观心,对于这个社会,对于个体的家庭真的很重要。中国观心的人多了,社会风气会自然变好,家庭会和谐。《华严经》里说:“不了于自心,云何知正道?”禅宗也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此观心法门,融合佛道观心法的精华,包含了精神分析学的一些方法,也有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诲,克里说:“若是排出心中的某个事实,你就无法打开内在的宇宙之门了。我们必须回到心中那个事实,并且看到其他的事实,这样才能打开内在宇宙的门。仔细地研究内心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邻居的恐惧、对配偶的掌控性的恐惧——你就会对掌控这件事有所认识。如此一来,心中的门就打开了,不是吗?因此重点并不在解除恐惧,其实只要心门一打开,恐惧自然会彻底消失。心念是时间的产物,时间也是心念的产物。心念往往会助长对死亡的恐惧,而时间便是一种心念活动,里面充满着隐微而错综复杂的恐惧。”(《生命之书》,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这些观心的方法不是大杂烩,而是我体验过、应用过,也在应用的方法。贤圣的教诲在我心中是一味的。“人生经过,万法我用。开悟自性,万法我生。” 第十,观心要发愿。观心者要发大愿,才能把观心的定慧变成力量,变成愿力,而产生神奇的能量。不发大愿,很难使观心持久,产生力量。 第十一,观心要受用。观心要使生命、生活真是受益,真实变化,真实升华。一些人虽然懂得观心之理法,但没有真正观心,所以烦恼不断,依然是生死凡夫。我见过很多修道的老师,讲起观心修德的道理头头是道,可他们自己的生活乱成了麻,夫妻反目者有之,兄弟反目者有之,父子反目者有之,师徒反目者有之。一些人虽然观心,但没有定力,缺乏智慧,看得破,放不下;知得清,理不顺;说得到,做不来,虽然观心,道力不充,烦恼不断。所以,我把观心的境界或者成就归在“自得受用”上。 第十二,观心要开悟。观心的至极,就可以因自知、自觉而开悟。开悟的根源在于本心。开悟的人一定是心灵自由的人,心灵自由,正在于观心、觉悟,六祖大师说:“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观心而能解脱,而能自在,而能在红尘中不迷。 观心是不依赖经典、不依赖上师、不依赖法诀、不依赖圣贤接引的自力证觉的方法,你内观实证到了,自然能“观心得道”。不依赖不等于不需要,有些人“依赖”经典,但没有把经典通过修炼内化成自己的生命,经典即我心,经典即我行。经典可以指引我们,上师可以印证我们,法诀可以帮助我们,圣贤可以接引我们。但,觉证最终还是要自己来完成。经典、上师、法诀、圣贤,还是外在的,而真理就在心中。观心,正是发现真理之道。“观心得道”。至哉,此言。 ----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3e9664f0102e317.html 《观心的方法与境界》]
返回至
《观心的方法与境界》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社区主页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华师附中老三届
站群链接
社友网(sn)
产品百科(cpwiki)
产品与服务(sn)
社区支持农业(sn)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