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老子与当代中国人

作者:罗尚贤

试谈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老子》

高亨 池曦朝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辉煌胜利,在各个方面,促进与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就文物考古战线而言,也是捷报频传:一九七二年发掘了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获得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大批竹简一九七二年一至四月,发掘了长沙马王堆号汉墓;一九七三年十一月至一九七四年年初,又发掘了马王堆二号、三号汉墓。从三号汉墓中,获得了大批珍贵历史文物,其中更值得重视的是一批帛书。这批帛书有十二万多字,大部分是失传了一二千年的古籍,一部分并非佚书如《老子》、《易经》等,相当完整而同今本有一定的出入,可供研究参考之用。这些发现,为文物发现史写出了新的篇章 ,为古代文献学做出了新的贡献,为研究古代历史,尤其是法家、兵家、道家等思想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回忆解放前,清王朝统治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国民党统治时期,我国古代文物如殷墟甲骨、商周铜器等等,多所发现,但被损毁的不知有多少,被盗卖的不知有多少,被劫夺的又不知有多少。而新中国,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党的珍视文化遗产及批判继承的方针指引下,进行有计划的发掘,加以科学的保护整理,新的发现大为增多,各地珍藏又极为妥善,研究工作正在积极展开,古代文物再不会有人为的损失了,也不会沉睡在博物馆里了。对此,我们感到万分兴奋与鼓舞! 本文只是谈一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

(一)帛书《老子》的抄写年代

帛书《老子》,有两种写本,都是用墨笔写在帛上 的。一本是带有隶书笔法的小篆,我们称它为甲本。一本是隶书,我们称它为乙本。甲本的帛多有破损,文字多有残缺,乙本的帛大体完好,文字大都清晰。这就显示出甲本抄写年代在乙本之前。其次,秦王朝统一文字,规定小篆为社会上的通用文字。但官吏办理徭役和讼狱等事务,则用隶书(见《汉书·艺文志》及许慎《说文叙》)。字体的演变,必然是舍繁难而取简易,所以到汉朝初年,隶书盛行,而小篆渐废,抄书者自然也用隶书而不用小篆。那么,甲本是小篆,乙本是隶书, 也显示出甲本在前,乙本在后了。但这两点仅指一般情况而言。据发掘报告,乙本放在漆盒里,甲本卷在木片上,甲本是不是因为这一点而多破损呢?当时也有些人会写小篆,甲本是不是写者特意用小篆呢?当然也有这种可能。所以这两点并非是有力的证据。但有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写者避汉朝皇帝名讳的情况。甲本中所能辨得清的“邦”字二十二个,在乙本中俱改为“国”字。汉高祖名邦,这充分说明乙本写者有意避刘邦的讳 ,而甲本则不避。汉惠帝名盈,文帝名恒,而“盈”字和恒”字,甲乙两本都有出现。甲本“盈”字有九个, 乙本“盈”字也是九个。甲本“恒”字有二十五个,乙本“恒”字有二十九个,可见,甲、乙两本都不避 刘盈和刘恒的讳。乙本有意避当朝皇帝的讳,是很明确的。它独避刘邦的讳,而不避刘盈和刘恒的讳,可证它是刘邦称帝以后、刘盈刘恒为帝以前抄写的。甲本不避刘邦的讳,可证它是刘邦称帝以前抄写的。
三号墓的主人是第一代轶侯利苍的儿子,第二代轪侯利豨的兄弟,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自汉文帝十二年上至汉高祖在位的最后一年(公元前195年),中间经汉惠帝在位七年,吕后执政八年,共计十七年。可见,帛书《老子》甲、乙本都是墓主人珍藏的旧抄本,死后用做殉葬的物品。
摘自《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76.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