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然学科课程资源社会化的开发和思考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转载】 小学自然学科教育社会化是指在小学教育中,瞄准时代发展趋势,适应社会进步对人的素质要求,以自然学科教育为凭借,不断调整、组合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手段,有效的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活动。

一、自然学科课程资源社会化的开发

自然教学培养目标的核心是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今天的教材已经不仅仅是学生课桌上的书本,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资源,在新的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将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可以说,课程资源在当前被赋于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教学质量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首先,自然学科课程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凡是生活中适于教学的材料就是自然教学的资源。可见,自然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自然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它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的网络、科技成果。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每一个自然教师的任务。

其次,应注重和其它学科的整合,充分挖掘学科教育的科技教育资源。小学自然学科教育的内容广、科学性强,与各学科都具有紧密和显著的关系,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也非常丰富,能活化学科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现有各门学科不仅具有科技教育的丰富内容,而且其中的科技教育内容有相互联系的。

第三,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和丰富的学习信息资源。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和本课程资源相关的影视、录音、录象类资料也是自然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

二、对实现课程资源社会化的教育功能的思考

通过实践,我深深体会到要实现自然课程资源社会化的教育功能,需要实现教学策略的转变,而教学策略转变的核心是要实现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根本性转变。而要实现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根本性转变,更应重视以下几方面:

1、教育指导思想上强调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使教育、教学、教养(素养)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把社会功能和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结合起来,使教育贴近社会发展。

2、教学目标上,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3、教学环境上,把学校教学环境和社会环境统一起来,做到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的统一,教学环境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统一。

4、教学组织上的多样化。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结合起来,把班级活动和社会活动、小组活动结合起来,把面上教学和分层教学结合起来。

5、教学关系上,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关系,三者应是互动的,不能讲谁服从谁。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材也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创造性非常重要,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重视。

6、在教学资源上,强调教材的多样化,有教科书、图像、音响、实物、场地、专门人材等。教学手段上,重视多种教学手段,包括教学技术的现代化、观念的现代化。

7、重视教和学的结合,特别重视学生的学法,强调学法的指导。重点看学生的参与程度,看学生的主动性,看教师、学生的互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学习的活动,通过活动来掌握知识;注重知识的运用的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探索问题;重视学习的过程,以及知识、能力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真正实现知识的迁移。

8、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和信息意识。

总之,自然学科教育社会化,正是需要我们和谐地处理好教育在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应多设置一些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感受知识。同时,各种丰富的资源进入课堂,增加课堂容量,能起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这也正是自然学科教育社会化力图通过参与生活、改造生活、创造生活,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将个体社会化与个体个性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