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女孩”袁小逸的那些事儿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在义乌市新马路新华书店四楼儿童读物区,最醒目的地方螺旋状地摆放着一摞新书,书名叫《私塾女孩袁小逸》。1月3日,这本书在这家书店举行了首发仪式。“半个多月来,一共售出了174本,反应还不错。”工作人员说。

  袁小逸,女,10岁半。不久前,原籍海盐的她随父亲在义乌安了新家。早在5岁时,袁小逸就被追捧为“神童”,她因严重不适应幼儿园的教育方式被父母领回家读“现代私塾”。袁小逸的父亲袁鸿林说,女儿的学识和认知能力已达到甚至超过普通初中生。

  主人公小档案

  姓名:袁小逸

  星座:狮子座

  生肖:狮子座

  性格:开朗、活泼、外向

  爱好:弹钢琴、足球

  口头禅:俺“猫姐姐”天下无敌

  背景新闻〉〉〉〉〉

  三龄童就读“现代私塾”

  三岁前,袁小逸跟大多数普通孩子一样,并没显露出任何“神童”的迹象,她的转变出现在上幼儿园之后。

  在袁小逸快三岁时,袁鸿林把她送进海盐当地一所幼儿园就读。原以为女儿有了玩伴以后,会比独自在家更快乐。然而,他错了。

  整整一学期,原本性格开朗的袁小逸像变了个人。不仅变得沉默寡言,也不愿跟其他小伙伴沟通。“送她去幼儿园就像‘打仗’一样,感觉她很憎恶这个地方。”

  袁鸿林说,袁小逸自从进入幼儿园后,健康的她甚至经常会出现感冒发烧的情况。“孩子的病其实跟心理很有关系,身心不愉悦可以通过生理反应出来。”看到袁小逸这样的表现,袁鸿林不愿意再强迫。他当机立断,把女儿带回家自己教。

  袁鸿林是北京大学硕士、南开大学博士,是“教育流水线”上的标准产物。他觉得导致袁小逸厌恶学校的不是女儿自身的问题,而是我国现行的教育方式很不合理,“扼杀了孩子的个性”。

  通过对中外教育的研究,袁鸿林认为自己掌握了一套很好的教育模式,他要成立一个“现代私塾”解决像袁小逸这类孩子的问题。对于“现代私塾”里的孩子,袁鸿林有一个期望:“3岁接受早教,13岁达到普通高中生水平,16岁大学毕业,19岁硕士毕业,21岁博士毕业。”

  第一堂课〉〉〉〉〉

  先学文言文再学现代文

  跟在学校读书的孩子相比,袁小逸在“现代私塾”的第一堂语文课接触的并不是现代文,而是文言文。而且,袁鸿林一开始就给她开了外语课,包括英语、法语和日语。

  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袁小逸如今有了自己的答案。“学校认为古汉语太难,小孩子无法接受,便先给他们学现代文。其实,等到大了之后再来学文言文,就感到特别难。”袁小逸说,年龄越小,在语言学习上越占优势,小时候学通了比较难的文言文,再去学现代文就会发现很简单。“简单得只需自学就行,完全不必老师教了。”

  袁鸿林说,“现代私塾”主张先学文言文是“从根上学”。“中国的文字流传了几千年,有很多精华的东西,我只是把传统里的好东西拿过来。”他举了一个例子:现在许多大学毕业生连一篇简单的文章都不会写,而以前的账房先生在私塾读了三五年后就能读能写,学习文言文的袁小逸现在就能独立完成一本书的写作。“从这个方面讲,现在的学校是输给传统私塾的。”

  袁鸿林认为,语言是一种沟通的工具,因此他要求“现代私塾”的孩子至少要掌握两门语言,“9岁前把语言学好是为将来更好地学习打基础”。对于我国目前的英语教育,他认为非常失败。“大学生都通过了英语四级,可有多少人能跟外国人交流?而现在把袁小逸放到英语国家,她完全没问题。”

  神童出师〉〉〉〉〉

  “现代私塾”里的女师爷

  随着,袁小逸“神童”的名头越叫越响,把孩子送到“现代私塾”的父母越来越多。这些孩子有的年龄比袁小逸大,可他们有事还得向她请教呢。

  袁小逸第一次当“老师”是在网络上,当时她只有6岁多。当时,她通过MSN教一名读初一的小男孩读《新概念英语》第一册。每天晚上,袁小逸都要花一小时通过网络教这名小男孩读英语,而且还要给他布置作业,第二天检查后还要给出评语。当然,这名小男孩要付一定的学费。袁小逸将这笔钱和袁鸿林三七分成———袁小逸得七,袁鸿林得三。

  袁小逸9岁时的一天,袁鸿林要到舟山开会,便把“现代私塾”上课的重任交给了她。那几天,袁小逸学着父亲上课时的模样,给孩子们教起了文言文《古文观止》和《新概念英语》第三册。在她的“学生”中,居然有一名读高一的大姐姐。

  袁鸿林开会归来,检查学习成果后向孩子们打听:“我和‘猫姐姐’(袁小逸的自号),你们喜欢哪个?”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猫姐姐’!”后来,袁鸿林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文章里说“这可以说是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现在,袁鸿林在永康一所幼儿园搞了一个试点,对0~6岁的孩子进行超前智力开发,袁小逸理所当然成了老师。前两天,袁小逸拿到了1000元月薪。袁鸿林说,如果教得好还要加工资。

  面对质疑〉〉〉〉〉

  不适应中国式学校生活

  在“现代私塾”里培养出来的袁小逸是否会因为没参与学校教育而失去接触社会的能力?面对外界的担忧,袁鸿林决定在女儿9岁时,把她放到学校中去试一试。

  2008年9月,袁小逸到嘉兴某中学初二年级插班,第一次体验校园生活。初入校园,完善的教学设施和身旁众多的同学让袁小逸感到些许新奇,但很快她便遭遇挫折。

  上学的第二天,袁小逸6时起床还迟到。虽然下课铃响起,可兴致正浓的老师仍滔滔不绝地讲课,以至于等到下堂课的老师站在教室门口等候时才匆匆下课。放学时,老师布置了大量的作业,袁小逸将课本和作业一齐塞进书包。“咔嚓”撕裂的声音,书包出了洋相。第三天,袁小逸不得已只能拖着旅行包去学校。

  一个学期之后,袁小逸总结认为自己在学校学习效率不高,匆匆结束了校园生活体验。

  如今,当有人问起袁鸿林为什么不让袁小逸像大多数孩子一样自然发展、去学校接受教育时,袁鸿林会首先反问:“什么叫自然?”“难道大清早就起床,写作业要写到深夜,小孩子活得比成年人累就叫自然吗?”

  其实,袁小逸在一所中学拥有学籍,今年或明年也会参加中考。不过,她并不看重这次考试:“我过几年要通过SAT考试,去美国读大学。”袁鸿林表示女儿的目标不难实现,只是她年龄太小到了国外还不能照顾自己,“过两年再说”。

  对话父女〉〉〉〉〉   缺失个性,

  肯定不是最好的教育

  记者:袁小逸非常排斥中国式的学校生活,肯定受你的影响很大。在你的心里,中国的学校是个什么样的?

  袁鸿林:中国的学校是什么?是产业革命的产物。当时父母们白天要工作,孩子们只能放到学校里。学校就是一条流水线,有大批量培养的优势,但同时却让孩子缺失了个性。现在是多元的社会,我们的学校教育却不能适应这样的社会,“现代私塾”是对现在中国教育的一个有益补充。教育缺失了个性,肯定不是最好的教育。

  记者:“现代私塾”的孩子都在学校保留有学籍,他们今后是不是还要回归到中国式的学校生活中?在很看重文凭的现状下,这些孩子将来如何找工作?

  袁鸿林:“现代私塾”中的孩子将来有三条出路。第一条是参加SAT考试到美国或加拿大等国家去接受继续教育,第二条是做像韩寒那样的专才,最后一条才是去适应国内的高考。应对中国现在的应试教育并不难,如果孩子们将来要参加高考,只要建立了必须的基础,强化一下应试技能,我只需要一年时间就能保证他们过关。

  文凭本应是对学术水平的一个衡定,在我眼里目前的文凭却成了一段时期使用过的粮票或布票。现在不少拿着高文凭的人照样找不到工作,而且他们也不一定就比文凭低的人的能力强。

  记者:有人质疑“现代私塾”的孩子缺乏与社会的沟通和团队精神,你认为呢?

  袁小逸:我们“现代私塾”最多时有60多个孩子,虽然规模比学校小,但并不能说缺乏团队精神。在这些孩子中,年龄有大有小。跟学校里都是同龄孩子相比,这里更能锻炼沟通能力。而且我们经常和外界接触,你看我的沟通能力输给学校里的同龄孩子吗?

  记者:你从小被人称作“神童”,不少人认为你将来考上北大和清华没问题,你自己怎么看?面对2010年,你的新年梦想是什么?

  袁小逸:北大,清华?我不会去考中国的学校。过两年,我就要去美国读书。

  新年到了,我有三个梦想:当跨国公司的大老板,出版一系列学术论文和自传,培养大量的“神童”。

  七嘴八舌〉〉〉〉〉

  有人叫好,有人不屑

  “貌似那是葱”:袁小逸之所以在私塾中学习,有她的理由和条件,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适应的。我认为,这只能作为个案,决不可能代替正规的、系统的社会教育。毕竟,人不能脱离社会,社会教育有他不可取代的优势,与其他同学一起接受教育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对孩子心理的发展和了解社会是有帮助的。尽管“袁式”教育使得袁小逸在某些方面胜过同龄孩子,但我感觉她似乎缺少了什么———也许是现在一部分家长都认为不再需要的“童贞”。

  “哈喽,机器猫”:在西方一些国家,像袁鸿林这样进行家庭教育的越来越多,但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那样为数很多的家庭教育。一方面,在国外,家里有兄弟姐妹,还有表亲、堂亲,孩子在家庭中既有横向的交往,也有纵向的交往。但在中国,独生子女家庭居多,上述交流也就比较少;另一方面,这或许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有关。西方人大都比较开放,乐于和人交往;东方人相对比较内敛、含蓄。中国的家长要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尝试,应当考虑我们的文化背景和现实国情。

  “长河落日”:不是每个小孩都有袁小逸这天赋。不过现在的教育体系是该批评了,不应该以考试分数高低来评孩子是否聪明。

  “一休”:父母当然是最爱子女了!袁先生为女儿选择这种“另类”的成才之路,一定是有其道理。当然,这其中的道理,有的人可能一下子不能明白、不能接受,但这是非常正常的。我认为,“现代私塾”非但要允许其存在,而且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还应当持宽容甚至鼓励的态度,乐见其成,因为这对于解放思想、求同存异,是很有必要的。

来自金华新闻网